人情往来不能逾越纪律底线 近年来,以人情往来为借口实施腐败和试图以人情为自己贪腐开脱罪责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落马官员更是直言,自己是被人情所击倒。 人情人情,人之常情,人在情感的“驱动”下互相往来体现温暖,无可厚非。但如果人情越过党纪国法的底线,就会成为官员人生路途上的绊脚石。 1 给违纪行为披上“正当”外衣 在普通人的生活中,节假日、红白事亲朋好友间互送一点儿礼品聊表心意,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然而在官场,这样的人情极易被异化成一种“投资”,夹杂着权、钱、利的纠葛。 “谁送礼了领导不记得,谁没送领导记得”,民间流传的一句话,形象地反映出不良政治生态下送礼收礼双方的微妙心态。更有人坦言,“送礼并不是直接有所求,而是旨在培养关系,维系情感,在将来某个‘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一些商人经常在逢年过节邀请官员到宾馆酒店聚会,以此作为“联络感情”的平台;有的是以单位的名义互相宴请,在欢聚一堂中,增进“友谊”,期望“彼此关照”;更多的则是在节日前后,下级向上级赠送土特产、购物卡、高档礼品,等等。 为了规避惩处,送礼者一般不会与官员之间进行赤裸裸的钱权交易,而是将年节和文化习俗渗透到送礼行为过程中,给不合法的贿赂行为披上所谓的正当人情往来的外衣。 人情往来越来越成为一种专门针对官员以及公职人员行贿的隐形手段,方式多种多样,让人防不胜防。 如为“雅好”官员量身定制金玉雕刻、古董字画等高档礼品;请爱“写两笔”的领导题字,赠以丰厚润笔费;以学习教育的名义,出高额费用邀请喜欢“讲两句”的官员讲课等,不一而足。 在不正当人情往来中,除了正面进攻外,请托者还会采取侧面迂回的方式,对官员的身边人进行人情笼络。有的把房子、汽车之类的贵重财产以超低价卖给官员的亲属,或者让官员的亲属等身边人挂名吃空饷,这些财产性收益手段由于具有一定隐蔽性,容易为不正当人情往来披上“合法”外衣。 2 请托之间腐败暗生 不正当人情的杀伤力在于其持续的攻击性,带着“不良企图”的人情往来往往并非一次性的,而是重复性、不间断地进行。 在人情社会中,一旦接受他人的宴请、礼物和礼金,便意味着欠了人情。如果没有回报对方,大多会被视为不讲人情或不通人情。 当陷入变味人情关系中的官员无法以同等钱物回报请托者时,公权力自然就会成为偿还人情的砝码。而通过这一次次的欠与还,官员与请托者之间便会形成稳固的“情感纽带”,当交往之间的小事小情变了味,就会演变成贪污腐败的大事。 一些原本不愿跑关系、搭天线的官员,担心不跑不送被视为另类,错误地认为“送了未必能看出效果,但不送立马就有后果”,也加入到跑关系的队伍中。还有的官员觉得“过去年年跑送,今年突然不去了,总觉得欠了人家什么……”同时又担心“你不跑别人跑,自己不是吃亏了吗?” 对于变味的人情,作为旁观者自然不难明辨,但作为身处其中的当局者,要在特定情境中作出正确选择,绝非易事。 如果官员不讲原则只谈人情,不但会混淆公与私的界限,更会引发跟风效仿,从而带坏政风民风,将原本正常的人情往来异化为权钱交易、私相授受的潜规则。 3 给“软交往”定下“硬原则” 正当的人情往来无可厚非,但在官场中,很多请托者借着“人情往来”之名而行“权钱交易”之实,而对方也顺势在人情的幌子下迷失自我。 因此,破除人情腐败,让人情往来脱离功利性,回归“人情味”,关键是重塑人情本身的情感交往属性。 十八大以来,从严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到狠刹“四风”,纪检监察机关持续加大对违规违纪问题的查处力度,在党风趋于清明的当下,人情往来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一些地方针对党员领导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出台了相关规范文件,包括宴席桌数、礼金数额、迎送车辆规模、宾客邀请对象和人数等都有相关限制。对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有了硬性规定,官员不再为此类礼尚往来而烦恼。类似的规定,无疑是在渐渐厘清礼与贿、情与法之间的界限。大多数官员找回节俭的“传家宝”,红白事低调节俭地办了。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也对人情往来开列了“负面清单”:一是不能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特定关系人的礼品、礼金”。二是不能收受“明显超过正常礼尚往来的礼品、礼金、消费卡等”。三是不能借机敛财。 人情往来应该是发自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种行为,自愿付出的是个人辛勤劳作赚来的钱,而不是公共资源。当然,即使是自己花钱,当怀着不正当目的时,人情就异化了。 对于官员而言,情谊再浓,不可越纪;往来再密,不可违法。身为人民公仆,不可没有人情味,但更不可没有原则性。这既是从政者立身处世的根本所在,也是政治生态得以净化的希望所在。 此外,根治借人情往来行腐败之实还需要长效的制度坚守。一方面各级领导干部要在思想和行为上拧紧发条,尤其对那些手上掌握公权力和公共资源的人和部门,需要拉紧思想的缰绳,扎紧制度的笼子,让异化的人情在阳光下无处藏身。另一方面,对请托者也要提高其行贿的成本。通过加强处罚行贿行为的法律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社会行为规范和执纪执法界限、让行贿者付出应有代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eddf201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