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读往来

时间:2023-01-31 04:28: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编读往来

作者:暂无

来源:《文化纵横》 2013年第4



《文化纵横》最近刊发了关凯的《国家视野下的中国民族问题》,这篇文章梳理了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民族话语”和民族政策的沿革,提出了几个可以引人深思的问题。

要讨论“民族话语”,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定义“民族”这个概念,并以此为核心推动现代民族国家的“民族构建”(nationbuilding)。在民国初期曾强调“五族共和”,但随着北洋政府的垮台,五色旗随即变成青天白日旗。特别是1931~1945年抗战期间,占据学术界和政界的主流观点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顾颉刚语),民间的最强音是“义勇军进行曲”即“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这个时期的“民族构建”的单元是中华民族,“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抗战守土之责”。全体中国人共同奋斗,把凶残的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在当时各族精英和民众中,这是最顺应全国人心也最能凝聚人心的目标。

共产党夺得了全国政权后,中国的“民族话语”发生了变化,识别出56个“民族”,并在政府行政体系中划分出一个“少数民族事务”系统。于是,中国的“民族构建”出现了两个层面(中华民族、56个“民族”)。尽管在人们的政治认同上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层面,但是中央政府仍然一度成功地强化了全国民众和各族精英的凝聚力。此时,政治凝聚力的核心不再是“中华民族的存亡”,而是内部的“阶级斗争”,用关凯的话语来说,就是“解放”(消除人身与经济压迫)和“进步”(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描述)。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大多数人是没有财产和生产资料、生活困难的穷人,共产党领导在各民族居住区推行“土地改革”,“推翻三座大山”,把地主、巴依、领主、王爷占有的土地无偿地分给广大贫苦农民,在藏区解放农奴,这些举措无疑赢得各族大多数民众发自内心的爱戴和拥护,也使共产党和中央政府赢得了至少一代人的“土改政治红利”。

与此同时,关凯也指出政府制度安排的一个后果,这就是“少数民族事务”被“民族工作”从其所属的社会大系统里抽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分工领域。这也正是我曾经提出的中国社会体制中的“汉--少数民族二元结构”在行政体系中的表现。

关凯在文章中提出“中国民族政策的理论话语体系,是苏联民族理论中国本土化的产物”,这应当被承认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客观事实。作为中央民族大学的一名教师,关凯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专业也提出自己的评价,他指出“其知识基础仍是苏联民族理论。在苏联解体之后,这可能是全世界唯一如此设置的专业学科了。而这个学科的实际处境,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我国在民族问题的表述上缺乏国际话语权,在当今世界上,斯大林无疑是名声最糟的民族政治理论家之一”。这段话说得非常精彩,因为我国的“民族理论界”至今仍把斯大林奉为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如果把中国的“民族话语”仍然顽固地构筑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其结果是既不能解释当前中国社会发生的现实民族矛盾,也不能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任何有意义的对话。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官方宣讲的“民族话语”没有变,但是曾经构成了政治凝聚力核心并一度超越“民族差异”的“阶级斗争”已经不复存在,过去的“阶级弟兄”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竞争浪潮的冲击下重新分化为不同的“民族”群体。代际更替也使60年前的“土改政治红利”在“80后”、“90后”这几代人的身上几乎不留痕迹。

关凯在文中提到:“民族理论话语的守旧与惯性,不仅约束了中国人在民族问题上的认识能力与政策想象力,也掩盖了常识。在中国社会,人们普遍用‘种族’的眼光看待‘民族’,将民族本质化,认为民族是血缘命定、不可消解的社会现象。”这一观察十分深刻。我们身份


证上的“民族成分”就是一个不可更改的族群身份烙印,在现行体制下官方和民间社会提供的许多福利、发展机会、优惠、歧视都与每个人的“民族成分”直接挂钩。因为“地主子女”还可以享受到与“地主”不同的政策待遇,改革开放后“资本家”、“地主”成分的负面影响似乎也有所转变,与之相比,似乎“民族成分”甚至比“土改”时划定的“地主”成分还要僵化而且世代延续。

在文章结尾处,关凯讨论了为当代中国的民族国家建设树立超越56个“民族”的价值坐标,这也可看作是对新世纪如何推动中国“民族构建”的新思考。保卫个体、保卫社会和保卫国家,这三个维度实际上构成了一个重新构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多层体系。我十分欣赏文章结束语“所有中国人——无论什么族群——共享的历史命运,取决于国家的现实与未来。人民需要国家的保护,需要安全与秩序,需要公平与正义,国家是我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得人心者得天下,只有把国家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族群利益融合在一起,才能使我国的少数民族对国家建立起真正的认同,也才能建设一个稳定牢固的和谐社会。

——北京大学社会学 马戎

@如水风华: 看到了贵社执行主编高超群先生在《中国新闻周刊》上发表的《利益时代的思想分裂》一文,几乎写出了在进入微博“辩论”时代之后我们这群人积蓄多年的所有烦扰与忧虑,对此文大有相见恨晚之心,智慧的洞见都来自于长久的观察和积淀,难怪《文化纵横》能常保敏锐与深刻。

@枫笙映黎: 今天又收到寄来的《文化纵横》20136月号。心情很激动!每一期《文化纵横》我都会认真品读,因为这是一本有着深度文化品位和思想内涵的杂志。

作者与读者是一份杂志的宝贵资源。杂志的成长,需要时时汲取各方的意见。没有外界的关注与鼓励、鞭策与批评,杂志便有沦为自娱自乐甚至堕入闭目塞听的危险。《文化纵横》期待您不隐恶,不虚美,提供一针见血的诤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fcc2ecd5b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