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当代实验精神 回溯上个世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之间,建筑的差异还极为明显。然而,新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的变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的民族特色却在现代化建筑的浪潮中,渐渐消解。国内城市多高价聘请国外建筑团队,建造了一系列或追求建筑高度,或造型体量戏剧的“标志性建筑”。单一的建筑语言使建筑的民族性难以为继,城市与城市之间的面容渐趋相似,城市价值的认同与判别,错误的被引导向依靠视觉冲击性的地标建筑中,忽视了适合城市自身的建筑叙事方式。 从国家大剧院的建设到奥运场馆的“鸟巢”方案、CCTV的新办公大楼,对国外建筑师在国内进行的大型建筑工程,国内各界一直存在著议论。此类建筑动辄花费十几亿或是几十亿的高昂设计费用,同时因其对新奇形式的追求而做出一定功能上的妥协,建成后城市居民的接受度并不乐观。建筑是承托着社会生活,城市历史文化的物化场景,此类建筑的设计并没有很好地考虑其与城市历史文化背景的衔接,及与周围环境空间的协调性。以央视新办公大楼为例,单纯从建筑设计,技术角度来看,不失为一件优秀的建筑作品,但将其放置于北京这样一座传承千年文明的城市中,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究其根本,国外建筑师的作品,缺少的恰是当代中国建筑中应存续并探索的本土建筑精神。 与国外建筑师在国内的“大手笔”相对,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来,国内对国外建筑师迷信的现象正被打破。以王澍、张永和、刘家琨、董豫赣等为代表的中国本土建筑师,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登上历史舞台,在中国当代实验建筑的道路上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近年来,如王澍、李晓东、马岩松等中国建筑师纷纷走向台前,在国际舞台上展露,摘取诸多建筑奖项。中国建筑当前正处于一种多元化的局面,中国本土建筑师的努力,一定程度上标示着中国当代实验建筑的前途与方向。他们对于自身建筑风格的追求本身所反映的是“中国知识精英对于现代民族国家发展和建设所持的理念” 。如王澍先生倡导的“诗意城市”的情怀与“回到未来”的构想,是其作为一名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担当,也是其作为一名“哲匠”建筑师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宁波博物馆、南宋御街改造项目,以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的瓦园,都体现了王澍先生富于中国传统精神的建筑叙事方式。以宁波博物馆为例,其建筑通体坐落在灰瓦色的高台之上,主体部分以开裂的方式完成空间的高度;这种开裂使观者感受到一种张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edebee1a5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