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青铜剑发现记 作者:陈振裕《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07日 16版) 越王勾践青铜剑,被誉为天下第一剑,它铸造精工、花纹优美,虽曾深埋地下2400多年,至今仍保存完好、光泽耀目,令人叹为观止。50多年前,笔者亲历了这把剑的发掘过程。 越王勾践青铜剑是何时何地发现的 1965年冬季发掘江陵望山1号墓,这是座中型的土坑木椁墓。挖完墓坑的填土后,笔者负责清理椁室的头箱,再清理椁室。这座墓有内、外两重棺,其中内棺的结构复杂而严密。在内棺雕花板的竹席上,人骨架的头部左侧有1件大型错金银铁带钩,骨架的上下均有玉瑗和玉环等玉器,左侧有把套在黑漆鞘里的青铜剑和1件铜削,右侧有1件漆木弓和4件铜镞。经绘图、照相和文字记录后将棺内文物取出。 清洗剑鞘后拔出青铜剑,我们发现它制作精美,确实名不虚传。这把青铜剑的剑首向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11道圆圈;圆茎中空,茎长8.4厘米。剑格宽5厘米,正面用蓝色琉璃、背面用绿松石镶嵌成精美花纹。剑身长47.3厘米。两面满饰黑色菱形图案,刃薄而锋利。在剑身近格处有两行8字鸟篆铭文,其中6字为“越王××自作用剑”,另2字按以往在剑上发现的铭文惯例,应是某位越王的名字。 当时在考古工地的著名历史学家方壮教授认为,此剑另外二字是“邵滑”,而邵滑可能是史书所载越王无疆的儿子越王玉;故将此墓认作越王墓。由于在场的考古人员并不认同,而这二字的释读关系此墓墓主与年代的研究,于是,即将此剑的8字铭文进行临摹、拓片和照相,方壮先生遂将这些资料和自己的看法分别写信给郭沫若、夏鼐、唐兰、于省吾、荣庚、商承祚、徐中舒、罗福颐、苏秉琦、王振铎、胡厚宣、顾铁符、朱芳圃等十几位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征求意见。不久,收到这些专家的40多封回信,对方先生的初步意见或赞同,或不赞同,或需再斟定,可谓各抒己见、百家争鸣。1966年,唐兰先生的两次复信中明确指出,剑铭的这二字为“鸠浅”,即勾践;此剑为越王勾践之剑。陈梦家的复信也明确指出铭为“越王勾践自作用剑”。郭沫若先生复信也明确指出:“越王剑,细审确是勾践之剑。”此后,方壮先生将剑铭考释的“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结论函告各位先生,未见异议。经过我国著名学者的这次盛大笔会,最终确认这把精美的青铜剑为越王勾践青铜剑。 越王勾践青铜剑是如何铸造与防锈的 《越绝书》记载,越王勾践有5把青铜剑:“扬其华,捽如芙蓉始出;观其鈲,灿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深深如水溢于塘;观其断,严严如琐石;观其才,焕焕如冰释。此所谓纯钧耶。”这段文献记载与望山1号墓发现的越王勾践剑基本相符,但难于确定是其中哪一件。考古工作者的主要职责,不是挖到什么珍贵文物,而是如何解释这些文物与遗迹现象。越王勾践青铜剑寒光逼人、坚韧锋利,反映了我国古代铸剑工匠的高超技艺。它的铸造与防锈,也是人们关注的热点。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青铜剑铸造工艺已相当发达。当时的炼炉已采用皮囊鼓风加温技术。各种青铜器因用途不同,其合金成分也有差异。我国古代第一部手工艺专著《考工记》,在“桃氏为剑”一节中,详细记载了青铜剑的制作工艺。当时吴越地区还有欧冶子、干将、莫邪等铸造青铜剑和铁剑的名家,并有许多优美传说流传至今。 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我国科技水平所限,不可能对精美的越王勾践青铜剑进行取样测定。因此,越王勾践青铜剑是如何铸造和防锈的,仍是未解之谜。 1977年,为迎接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中央决定拍摄一部科教片《古剑》,以反映我国古代科技成就,激励人们奋发图强,不迷信洋人,不断开拓创新。笔者参加了拍摄越王勾践剑的工作,当年第一次用越王勾践剑划纸,竟然一次划破了二十几层纸,可见该剑之锋利。那么,它是如何铸造与防锈的?摄制组决定将越王勾践青铜剑送到复旦大学做科学析测和研究。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用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对越王勾践剑进行无损伤的科学测定与研究后,终于解开了其铸造与防锈的千年之谜。 越王勾践剑主要合金成分有铜、锡、铅、铁和硫等,剑身及剑刃成分中含锡为16%-17%,这是铸造青铜强度最高的成分,并保持一定的延伸率。作为直刺用的兵器,要保证其强度以免弯折,而不需砍击器的硬度或韧性。此剑选用了合理的含锡成分,反映了越国铸剑的高超水平。剑格使用含铅较高的合金制作,这种材料流动性较好,容易制作剑格表面的装饰纹样。 越王勾践青铜剑剑身两面满饰菱形暗格纹呈灰暗色,比剑身表面略低。这些花纹的制作方法,可能采用了人工氧化的办法,经长期埋藏液浸后,氧化锡成分提高,氧化铜下降。经科学测定,在花纹处硫含量微高于剑身或剑刃处,表明处理时可能使用了硫化物,得到黑色或暗灰色的硫化铜,但也可能是表面氧化层受到硫化物污染所致。但是否采用硫化的办法,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越王勾践青铜剑为何会出于望山1号墓 关于这个问题,曾引起学界剧烈争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战利品之说。春秋战国时期,精良的青铜剑在武器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显赫一时的越王勾践死后,他的贴身用剑必定会作为国宝珍藏,不可能流于别国。只有待楚国灭越之后,才有可能落入楚国贵族手中。而得到剑的墓主悼固一定与楚灭越有关,从而推测墓主悼固就是楚灭越的大功臣邵滑。邵滑死后,将这把楚王赏赐的越王勾践剑用以殉葬。二是陪嫁品之说。笔者在1980年发表的《望山1号墓的年代与墓主》一文,分别从职位、经历和年龄、墓葬规模与随葬品、所处年代、名字的通假问题等方面作了详细的比较分析,确定这座墓的墓主人悼固,绝不可能是邵滑。因此,将越王勾践剑作为楚灭越的战利品与得剑者为邵滑的推测,也就失去了依据。 1987年笔者在《精美的吴越青铜剑和矛——兼析楚与吴越的关系》一文中,描述了考古发现与传世的25件越王剑,而且大多不是在原越地发现的;它是战利品或赠送而流入他国,尚需进行具体分析。《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了吴季子挂剑的故事,说明佩剑是各国使臣必备的礼节,还是当时各诸侯国馈赠的重要礼品之一。据《史记》《左传》等文献记载,楚越的关系在楚威王以前是很密切的,之后才逐渐疏远并相互攻战,最后楚把越灭亡。把控楚越关系,是判断越王剑流入楚地之因的一个重要依据。 既然越王勾践剑不是战利品,那么它又是怎样流入楚国的呢?《渚宫旧事》记载,楚昭王与越王勾践之女所生的儿子章,就是楚惠王。因此,楚昭王娶越王勾践之女为妃,而勾践将他珍贵的青铜剑作为嫁女之器而流入楚,也并非不可能。 望山1号墓的墓主悼固,既不是楚昭王,也不是楚惠王,为什么越王勾践的青铜剑会随葬于墓中呢?根据此墓出土的竹简研究,悼固为楚悼王之曾孙,简文有三处记他“出入侍王”,说明他是楚王室的贵族。悼固死时还不到30岁,楚王为了表彰他的忠心伺候,把名贵的越王勾践剑赐予。悼固死后将此剑葬于墓中,以显示生前功绩,也是有可能的。 目前考古发现与传世的25件越王剑,虽然有些是因赠送而传入楚地的,但也有些是楚灭越的战利品而流入楚国,它与文献所载楚威王之前楚越关系密切而后才相互攻战的情况基本一致。因此,这些越王剑的发现,为我们探讨楚越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信息。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战国秦汉漆器群研究”负责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f4fc34d84868762caaed5f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