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作者:刘继泽 来源:《中国教研交流》2013年第01期 写作要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中小学生也是如此。为此,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呢?笔者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要提高写作水平,就必须扩大阅读量,古人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非常有道理的。 《语文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各种类型的读物”,意即范围广,包括报纸、杂志、科技书籍、历史书籍等。 从第三学段起,学生开始进入阅读的高峰期;到第四学段,学生的阅读总量更需要成倍增长。以课外阅读总量为例:第一学段为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增至不少于100万字,第四学段则增加到不少于260万字,并要求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里所说的名著,通常指长篇小说,其字数多在三五十万到一百多万之间。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就意味着每年增加一百万至一百五十万的课外阅读量。设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的目标,其目的就是要加厚加宽学生的人文底蕴。 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学习习作的难点,主要是无话可写或言之无物,这就需要教师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使他们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儿童作文同样离不开生活,世界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个新奇、富有魅力的天地。通过观察,生活中那些鲜明生动的形象就像一幅幅图画,会永久地保留在儿童的记忆里,成为他们日后写作素材的宝库。 三、培养学生勇于发言的习惯 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人们大都比较重视写的训练,而不同程度地忽视了说的训练。其实,嘴巴子和笔杆子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勇于发言,使他们养成勇于表达、畅所欲言的好习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教师应通过持续地培养学生说的兴趣,逐步提高他们的说话技巧,引导他们从写发言提纲到积极发言,从课前即兴演讲到课后演讲稿,从讲故事到编故事,从讲课内外讨论到撰写小论文,从而使说写互相促进,同步发展。 四、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习惯 勤于动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勤于摘抄,积累习作素材,形成搜集写作材料的习惯;二是勤于写作的习惯,即:及时将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随手记下来。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写日记或随笔的习惯。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了好的素材,会立刻记下来;有了新的感触,会立即写下来;一旦学习、工作的时候需要,不管有没有人督促,都会自觉地动笔写东西。为此,教师应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指导写读书笔记。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做不同形式的笔记。学生在自己的书上做读书笔记可灵活些,即可采用圈点和评注。这对学生的写作有明显的帮助。例如:有的学生搜集了各种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方法,从中找出了规律性的东西。这样,在自己写文章时,便改变了以前单调的写作手法。 2、指导学生课外写作,在班上成立写作兴趣小组,在全校范围内成立文学社,培养写作尖子。要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给学生上写作辅导课。对习作尖子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以让他们担任“小老师”,带动全体同学。教师应定期抽查学生的课外习作(课外习作包括读书心得、评论、观察日记等),抽查后给予适当指导并让全班同学欣赏优秀习作。 五、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呢?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教师只是引导指导,该怎么做由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 《语文课程标准》高度重视作文修改,明确提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是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到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交流见解。” 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习惯,要求学生哪怕一句话、一个便条,写完后都要读一读,有不妥之处当即修改:由句到段到篇,由选材到遣词造句到布局谋篇,一点一滴地学习怎么修改,渐渐养成成文后必读、必改的习惯。交给老师的习作,不是草草写完就了事的,而是自己改过、觉得不需要再改的。我们必须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掌握写作技巧,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学生自改作文的形式是相对于过去作文教学中教师闭门批改的传统形式而言的,学生自改作文的形式包括学生自己独立修改、学生之间相互评改以及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改和相互评改。学生能自己作文,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更不能一蹴而就,而要循序渐进,根据不同年龄、不同阶段进行培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f9ecb9658f5f61fb73666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