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资料

时间:2023-03-20 14:27: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名词解释:

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行为: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广义行为的概念实际是把心理和行为统称为人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它也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映形式,是构成知觉和思维等复杂的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基础。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组合整体反映。 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工作参与度是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

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气质:是指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控制方位论:是指个人行为能否达到某种结果靠那方面原因控制的看法。

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主题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节客体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

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所连续地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的发展道路。 事业生涯的设计:是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

事业生涯的开发:是指为达到事业生涯设计所列出的各阶段的事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专业和技术的开发性(培训、教育)活动。 业生涯的管理:是指组织和职工本人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那些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它们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 角色: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性单位中占有一个职位的人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

角色同一性:是指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

角色知觉: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

角色期待:是指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是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力。

群体助长(群体促进):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别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会提高,这种现象就叫群体助长或群体促进作用。 社会惰化: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

协同效应: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每个物质作用的总和。 正式沟通是指组织和群体中正式的沟通过程,它是按照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特性进行沟通传递的,如组织和群体的管理行为、例行的汇报、总结、工作任务分配等均属此列。

群体思维:指群体对于从众的压力使群体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得不出客观的评价,会严重损害群体效绩。

群体转移是指讨论可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和观点,在某些情况下谨慎的态度占上风,形成保守转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容易向冒险转移。 人际关系:指人们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彼此之间的关系。

合作: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进行的协同活动。

竞争:是指与合作相对立的行为,人们为了各不相同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或为了同一个目的,但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必然损害或牺牲对方的利益的行为。

指一个人在冲突中寻求自我利益的满足,而不考虑他人的影响。

群体间互动:是指发生在不同工作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冲突:定义为一种过程,这种过程肇始于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消极影响或将要产生消极影响。

协作:指的是冲突双方均希望满足两方利益,并寻求相互受益的结果。

回避:指的是一个人可能意识到冲突的存在,但希望逃避它或抑制它。

迁就:指为了维持相互关系,一方愿意作出自我牺牲。

领导:是影响和指引他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其目标的行动过程。

领导者是发挥主导影响力作用的人,包括个人或集体;是领导行为过程的核心,也是组织中工作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多种社会关系的中心。 正式领导指领导者通过组织所赋予的职权来引导和影响所属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非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不是靠组织所赋予的职权,而是靠其自身的特长而产生的实际影响力进行的领导活动。

授权:是一种特殊的权利分配形式,是指将权利和责任授予下级,使下级再一定的监督下,有相当的行动自主权。

有效领导行为:是指领导的行为能适应既定的环境,并根据各种特定的情景,能作出正确的决定。

满意度:是指员工希望得到的报酬与他们实际得到的报酬之间的差距。

领导素质:是指领导者自身的内在条件,即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气质、能力、品质等个人特征。

领导者的工作作风是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比较固定和经常使用的行为方式和方法的总和。 领导方式:是领导过程中领导者、被领导者及其作用对象相结合的具体形式。

决策: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从若干可行的备选方案中选取实现既定目标的最佳方案。 动机:是引起某种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目标:就是期望达到的成就和结果,也是行为的导向。

激励:通过某些内部或外部刺激,是人奋发起来,驱使人去实现目标。

激发力量(激发水平)M:即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其内在潜力的强度。

目标效价V:是指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即目标对于个人的重要程度。

期望值E是指采取某种行为可能导致的结果和某种需要的概率,即采取某种行为对实现目标可能性的大小。

公平差别阈:刚刚能使两个条件不相等的人产生公平感时的适应差别的比值。

激励机制:是为了达到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

组织结构:是在组织理论的指导下,经过组织设计,由组织要素相互联结而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

组织内部结构:是指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是组织各部门、各层次所建立的一种人与人及人与事的相互关系。

管理幅度:就是指一个管理者能够直接指挥和监督的下属数目。

管理层次:是指因管理幅度的限制而形成的组织纵向结构的等级层次。

组织体制:是组织结构中各层次、各部门之间组织管理关系制度化的表现形式。

企业集团是一些有经济联系的企业为了实现共同的经营目标而在生产或经营的有关环节上联合起来的协作组织。

文化是人类群体或民族时代相传的行为模式、艺术、宗教信仰、群体组织和其他一切人类生产活动、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的总和。 组织结构合理化:是从静态标准的角度来衡量组织行为科学化的,是指组织内部各运行要素的有效配置及其相关机制的有效发挥。 组织决策体制是指决策机构和决策人员所组成的一定的组织体系及其指定决策的基本程序和制度。

组织成员的认同感:是指组织成员愿意为组织目标而奋斗的精神状态,是组织成员群体意识与群体态度的总和。

解冻是指激励个体或群体改变原有的态度,即改变原有的习惯或传统,接受新的观念和思想。 改变:是指通过对认同和内在化等方式,使成员形成新的态度并接受和学会新的行为。 冻结:是指用必要的强化方法使所期望的新态度和新行为融合成为成员个人品德中永久部分的过程。

突破式变革:指领导用最大的决心和魄力对重大的变革要求一步到位,定期内必须按时完成变革。

渐进式变革:是指利用足够的时间分步骤地逐渐推进变革并最终达成变革目标。

管理模式:是指从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原则、组织结构(包括职能结构、部门结构、责权结构)运行机制及运行方式,到管理技法、管理工具的整个管理体系的总称。

组织文化:通常是指在狭义的组织管理领域内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实质上是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再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1.有助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的使用人才3.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4.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5.有助于组织变革与发展。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心理学社会学类学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理学

模型:是对某种现实事物的抽象,是对现实的简化表示。 按模型的发展变化,模型可分为静态模型动态模型按模型生产的形式,可分为-主观模型和客观模型按模型的形态,可分物理模型与抽象模型按模型反映事物的特征,可分为标准模型和描述模型 模型的结构由目标变量和关系组成

组织外部环境的内容: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科技环境文化环境

组织内部环境的内容物理环境组织环境心理环境的要素

人的行为的特征1.自发的,人的行为是自发的2.有原因的,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原因,行为同人的需求有关,还同该行为导致的后果有关3.有目的的4.持久性的5.可改变性的 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

个性的特点1.社会性2.组合性3.独特性4.稳定性5.倾向性6.整体性

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1.先天遗传因素。先天遗传因素的特征构成了每个人独特的心理基础2.后天社会环境因素。家庭影响文化传统因素影响和社会阶级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个性的整体之中包括着彼此关联而相互作用的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称为本我自我超我

个性理论的应用1.运用个性理论提高工作成就2.运用个性理论提高健康水平3.运用个性理论提高管理水平

气质差异的应用原则1.气质绝对原则。其所要求的气质特征为绝对标准挑选和培训人2.气质互补原则。有的气质可以由别的气质特征予以适当的补偿,基本上不影响工作任务的完成。这叫做气质互补。他有其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这个原则就是这两面的互补3.气质发展原则

能力差异有如下几方面:1)能力的水平差异,这种差异又可分为:1.能力低下2.一般能力3.才能4.天才2)能力的类型差异3)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

能力差异应用的原则1.能力限的原则,就是每一项工作要求的起码能力水平2.能力合理原则3.能力互补原则

性格运用原则1.性格顺应原则2.性格互补原则


社会知觉的分类1.对人的知觉2.人际知3.角色知觉4.因果关系知觉

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1.客观因素包括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3.对象的组合(2.主观因素包括1.需要和动机2.兴趣3.性格4.气质5.经验知识

知觉错误的表现1.知觉防御:是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这种倾向使人们比较容易注意观察满足需要的那些事物,而对那些与满足需要无关的事物,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2.近因效应:在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对后来该对象的印象也起着强烈的影响3.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对某社会对象形成了固定的印象,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产生影响4.晕轮效应:是指通过社会知觉获得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现象,进而将此扩大成为他的整个行为特征,又称哈罗效应5.道因效应:是指在进行社会知觉的整个过程中,对人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先入为主”,对后来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

工作满意度:指个人对他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既对所从事的工作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1.更富挑战性的工作2.公平的报酬3.公正的晋升4.支持性的工作环境5.工作团队6.上级的管理7.人格与工作的匹配 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所持续地从事的工作和担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 职业生涯设计应注意的问题1.在职业设计中要留有余地2.要给予职工择业的权利和自由3.须为所有成员提高平等就业和就职的机会4.要了解自己,又要了解专业5.两种生涯的结合。 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激励机制的目的是调动积极性1.需要是积极性的本源2.认识是积极性的导向器和调节器3.境对积极性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和推动作用。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友爱和归属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6.求美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成就需要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提出,主要内容有:1.对权力的需要2.对归属和社交的需要3.对成就的需要

ERG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奥德弗提出,包括:生存。相互关系和成长

挫折:是人们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在环境遇到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和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群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人们在群体中可以获得如下满足和需要:1.安全需要2.情感需要3.尊重和认同的需要4.完成任务的需要

塔克曼提出的群体的发展阶段:1.形成阶段2.风暴阶段3.正常化阶段

“社会助长作用”:在一些场合,有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工作效率会有明显的提高 “社会抑制作用”:在一些场合,有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工作效率不仅不会有提高,反而会大大降低。

观众效应:是当一个人工作时,有一个或若干个旁观者在一旁观察他的行为,工作效率发生明显变化的现象。

共同活动效应:是当一个人工作时,其他人也在一旁作同样是工作,工作效率发生明显变化的现象。影响群体内聚力的有:1.群体的领导方2.外部的影响3.群体规模4.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和目标结构5.班组的组合6.与外部的隔离7.群体的效绩8.其他因素。

内聚力的作用有1.满意感2.沟通3.敌意4.生产率5.对改革的阻碍6.群体意识

反头脑风暴法:让人们对某个方案只提批评意见,尽量挑毛病,甚至吹毛求疵,从而根据批评意见修改这个方案,使之达到完美。 人际关系:也叫人群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们依靠某种媒介,通过个体交往形成的信息和感情。能量和物质交流的渠道。 人际关系的类型1.按人际关系的结构分: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伦理关系。2.按人际关系的形成的纽带分:亲戚关系。地缘关系。业绩关系。

团队:是由少数为达到共同目标具有互补技能和整套工作指标及方法并承担责任的人组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群体。

冲突: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盾。

谈判是当事人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为满足各自需要和维持各自利益而进行的协商和过程。它是解决冲突维持关系或建立条件或合作构架的一种方式 谈判的原则1.平等原则2.互利原则3.合法原则4.事人有别原则5.信用原则 这样科学的运用领导艺术?所谓领导艺术:是指领导在行使领导职能所表现出来的技巧,包括:(一)待人艺术①对待下级的艺术1.知人善任的艺术2.批评教育艺术3.关心。护的艺术4.助人发展的艺术5上下沟通的艺术②对待同级的艺术1.积极配合而不越位擅权2.明辨是非而不斤斤计较3.见贤思齐而不嫉妒忌能4.相互沟通而不怨恨猜忌5支持帮助而不揽功推过③对待上级领导的艺术1.找准自己的位置,做到出力而不越位2.善于领会领导的意3.适应上级的特点和习惯开展工作4.在上级面前规矩而不拘谨5.运用“等距外交”,避免交往过密或亲疏不一6.处理好与上级关系的着眼点就放在努力将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做好(二)提高工作效率的艺术,要想提高领导的工作效率,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领导者必须干领导的2.任何工作都要向三个“能不能”3.要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4.提高会议效率5.善于运筹时间6.要精兵简政。

领导工作的作用表现在1.能更有效更协调地现实组织目标2.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3.有利于个人目标的结合

提高领导有效性应注意的问题?一个领导者要使自己有影响力1.要素质好,即有一定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2.要有权,即说话算话,要明确的组织赋予的权利;3.要人和,即能与别人和睦相处,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洞察群众的心理,创造激励的工作环境,满足人们的需要;4.要让人信服,即为人正派,办事公道,具有献身精神,不利用职权谋个人私利。

领导工作的要求有:1.要及时为组织成员指明目标,并使个人避免与组织取得协调一致2.命令要一致3.加强直接管理4.保证组织内外沟通联络渠道的畅通5.运用适宜的激励的方法6.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领导方法

关于复杂人性的假设1.人类的需要使多种多样的,并且会随着人的发展阶级和整个生活处境的变化而变化2.人在同一个时间内,会有多种的需要和动机,这些需要和动机相互作用相互结合,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3.热病由于在组织中生活,可以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4.一个人在不同的组织或同一个组织的不同部门岗位工作时会形成不同的动机。5.一个人是否感到满足或是否表现出献身精神,决定于自己本身的动机构造及他跟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6由于人的需要是各不相同的,能力也有差别,因此对不同的管理方式各个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没有一套适合任何时代任何人的普遍的管理方法

理学家认为存在着三种极端的领导工作方式,即专制方式,民主方式,放任自流方式 布莱克与穆顿提出的管理方格理论的五种典型领导方式:1.方式为贫乏型管理2.方式为任务第一型的管理3.方式为俱乐部型的管理4.式为团队式管理5.方式为中间型的管理

任何领导者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通过与被领导者的相互作用,去完成某个特定目标。因此,领导者的有效行为就要随着自身条件被领导者的情况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把期望理论与领导行为的四分图理论结合在一起,提出了“途径-目标” 理论罗伯特豪斯“途径-目标”理论的四种方式:支持型领导2.参与型领导3.指导型领导4.以就为目标的领导 信息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即通过两个或更多人之间进行关于事实。思想。意见和感情等方面的交流,来取得相互之间的了解,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沟通的分类1.按沟通的组织系统可以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2.按沟通是方法分为书面沟通。口头沟通和非语言沟通3.按沟通方向的可逆性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4.按处理问题的方法分为快速处置人员和联络人员 信息沟通的方法1.发布指示2.会议制度3.个别交谈4.建立信息沟通网络

组织设计就是对组织活动和组织结构的设计过程,是把任务。责任。权力和利益进行有效组合和协调的活动

工作设计是指为了有效地打到组织目标,而采取与满足工作者个人需要有关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能和工作关系的设计工作设计的意义和作用:1.能减少单调重复性工作的不良效应2.有利于建立整体性的工作系统3.为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主动和创造性提供了条件

组织气氛的和谐性包括1.组织成员的认同2.组织成员的协同性3.组织成员参与意识的强弱4.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

组织变革的内容1.以人员为中心的变革2.以任务。技术为中心的变革3.以组织结构为中心的变革4.以适应组织环境为中心的变革。织结构变革的非层级制总趋势具体表现为1.平化2.柔性化3.分立话4.网络化四个基本趋势。

组织动因:1.外部动因2.内部动因。 组织变革的内在动因1.组织目标的选择与修正2.组织结构的改变3.组织职能的转变腌组织成员内在动机与需求的变化。

组织变革的外部驱动因素有1.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2.组织环境的变得3.管理现代化的需4.缺乏创新

工简述在企业中影响有效沟通的障碍有哪些? 答:物质障碍、代码障碍、心理障碍、利益障碍、超载障碍、程序障碍、技能障碍、机制障碍。

作设计的原则: 1.从管理哲学角度,要牢牢把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正确处理好人与工作的关系,并根据工作环境的不同,灵活的。有选择性的使用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和以任务——结构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并使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2.从心理学角度,要认真考虑工作者的个人特征。工作环境中的社会心理因素,整个组织的气氛和管理方式等因素。 3.从功效学角度,注意工作设计应使某一工作的各项任务适合于人们的能力和所拥有的知识和信息;工作任务的时间安排要紧凑。合理;要把时间上紧密联系的功能上密切相关的一系列任务设计在一起; 4.从技术学角度看,也应当重视工艺流程。技术要求生产和设备等条件对工作设计的影响。

压力:是指人对于外部情景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它导致组织的参与者的生理。心理或行为上的变化

组织文化的功能1.导向功能2.约束功能3.激励功能4.凝聚功能5.辐射功能

建设组织文化的方法1.示范法2.激励法3.感染4.自我教育5.灌输法6.定向引导法 组织结构合理化的标志主要有1.组织目标设置的合理性与实用性2.组织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合理性3.组织权责体系的合理界定与授权行为的合理性4.组织结构的功能优化 一、简述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1、通过制定工作定额提高劳动生产率;2、为每项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标准化原理)4、采用鼓励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5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必须认识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两者都有益,都要来一次“精神革命”互相协作,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共同努力;6、把计划职能(管理职能)同执行职能(实际操作)分开;7、推行职能制和直线职能制;8、组织机构上的管理控制原理。

二、简述企业组织设计的主要内容?

答:1、职能分析和职位设计;2、部门化和部门设计;3、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分析以及设计;4、决策系统的设计;5、横向协调和联系的设计;6、组织行为规范的设计;7、控制系统的设计;8、组织变革和发展的规划。 三、简述法约尔的经营六职能和管理五要素理论?

答:(一)、经营六职能:1、技术活动;2、商业活动;3、财务活动;4、安全活动;5、会计活动;6、管理活动。

(二)、管理五要素:1、计划;2、组织;3指挥;4、协调;5、控制。 简述领导者职能和管理者职能?

答:领导者职能——为使群体高效运作,领导者或者其他人必须完成的群体维持活动和与任务相关的活动,是各类领导者的主要职责及工作内容在理论上的概括。

管理者职能——在管理活动中所应当作的事情。一般认为,管理者职能有4项:计划、组织、指挥(领导)、控制。

四、组织结构的要素有哪些?答:组织结构的要素:在组织结构设计时,就组织内部而言,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或者主要方面。

概括的讲,管理者在进行组织结构设计时,必须考虑的一些关键因素:

1、部门划分;2、工作专门化;3、管理跨度;4、指挥链;5、集权和分权;6、正规化;7、职位界定;8、职位描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0925dcf2cc58bd63086bd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