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词与宋代社会的变迁

时间:2022-04-17 10:22: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李清照的词与宋代社会的变迁

摘要:李清照是我古代文学史上最有名的女词人,以其独特的视觉和心理来观察她身处的时代。因为生活时期的特殊性,李清照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她的词爽朗明快,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反映爱情生活,歌唱离情别意。后期因为备尝国破家亡与颠沛流离之苦,词的内容多为思旧怀乡或反映个人身世的今昔之感,对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的关怀也时有流露,这些都与宋代社会的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李清照 宋代社会 变迁 0 引言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生于北宋元封七年,山东章丘,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二岁。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幼承家学,早有才名。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早年生活安定、优裕,但是后期,金兵入侵,遭遇国家巨变,作为大家闺秀的李清照也不可避免的遭遇了身世飘零与生活的颠沛流离。作为一代文学家的李清照,生活在这么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宋代社会的南北变迁,她的词风也有很大程度的变化,从中不难看出社会变迁的印痕。因此,本文拟以李清照的在不同时期的词为依据,来探讨宋代社会历史的变迁发展。 1 前期

李清照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教养。她工书,能文,兼通音律。在元符三年(1100)左右,写有《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受到当时人们的好评。建中靖国元年(1101)十八岁时,与吏部侍郎赵挺之幼子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妇擅朋友之胜。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

前期的词一方面描写景物,体现其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记录了在溪亭游玩的场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中,表现出一种游玩尽兴的快乐,这与她当时的生活是相称的。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李清照的青年时代,活泼开朗的性格,集中地表现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在她身上基本看不到什么封建闺犯、礼教枷锁的影子,而大自然之美景则在她的身上留下了天然的素朴与自由的印迹,无疑,这些都是相对安定与轻松的社会环境的一种反映。又如《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这首词清丽且含情吐媚,它既没有无计可排遣的相思愁绪,也没有悲时伤世好辛苦的印记,通篇都洋溢着欢快的青春旋律。

另一方面,用来反映其婚后一段时期甜美爱情以及与丈夫分离后相思之苦的,如《减字木兰花》中,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这首词以率真之笔,抒率真之情,作者通过表现对梅花的喜爱,对容貌美的追求以及心理描写来体现婚后小夫妻之间的亲昵和温情。充满了自得、自信的语气里,透露出李清照婚后的愉悦欢欣。这些词都很浪漫,向我们传达了一种轻松浪漫、和谐无忧、花好月


圆的氛围。又如《一剪梅》中,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结婚34岁左右时,因为丈夫赵明诚外出做官两人分离之时,词集中抒发了作者对丈夫的深挚情感,吐露了不忍离别之情以及别后的相思之苦,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留情话

将一位沉湎于夫妻恩爱中独守空闺备受相思折磨的妻子的心理刻画得细腻入微。作品的语言自然流畅,清丽俊爽,明白的叙述中包孕了无尽的情思。

统观李清照前期的词,词风爽朗明快,以上的几首,是具有代表性的词。其内容上无论是描写自然景物,还是反映爱情生活、歌唱离情别意,都与当时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和词人优越平静的生活时分不开的。 2 后期

李清照的生活与词的创作风格以金人1127年攻破汴京为分水岭,靖康之变,李清照流亡江南,在短短几年间,夫亡家破,她所珍爱的金石书画珍品大多毁于兵乱之中,或失于流离之间,几乎丧失殆尽。李清照从此失去了较为优裕的生活,以及志趣相投的伴侣、情感之寄托,其后半生过的是孤苦伶仃、孤独飘零的生活,最后于凄凉悲惨的境地中悄然去世。这一段时期中,有几年(清康元年——建炎三年)是随夫处于不断流徙、客居异乡的生活。外族的入侵,破坏了词人宁静安定的生活,不停的逃亡,不停地远离家园故土;社会的动荡,现实的压迫,让她失去了许多美好的东西。而这时期李清照词的内容则一改前期的风格,因而她的词作一变前期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多为思旧怀乡或反映个人身世的今昔之感,对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的关怀也时有流露。其过于凄苦哀伤之情调,是那个时代与家国苦难在歌词中艺术地体现。

她的心境在《临江仙》一词中是这样写的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无心情,词中写了她客居他乡的落寞心情,庭院深闲,江南地湿多雾,无耐只得把窗儿也关上,柳树、梅花已发枝芽,春归时令好,人却老;时移境迁,到此人地生熟,再也没有与爱人吟风弄月的心情,就连元宵放灯的盛景也无兴致去观赏,更不用说去体味冬日踏雪了。虽然整首词不着一个字,却始终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愁。这首词情调低沉,作者心境之郁抑显然与其在这期间因为靖康之变带给她生活的颠沛流离是分不开的。

这种因为国破家亡带给李清照的悲伤与痛苦尤其是在丈夫赵明诚死后,她完全陷入衰愁凄苦的境遇,直到去世。流落江湖的女词人在这忧患余生中发出了低沉凄婉的声音,而这正是她饱经忧患的后半生的灵魂绝唱,正如诗人赵翼所言:时代不辜诗人辜,话到沧桑句便工。这个时期便产生了李清照的佳世绝唱《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被称为千古佳作,佳世绝唱。整首词便是作者晚年凄凉、愁苦境况的艺术写照:在凄风苦雨的秋日黄昏,乍暖还寒的时节,晚来的寒风、雁儿南来,黄花憔悴,都深深融动了词人满情愁绪。归来堂上烹茶猜书的日子,繁花压枝,把玩书画的春晚……都一去不复返了。故土的论、爱人的病去,以及世人无聊的诽谤,都是积郁在心头的创痕。笼罩着她的是无尽的寂寞凄凉。怎一个愁字了得词眼,在此处可不是以前无端的愁,而是刻骨铭心的痛,渗入心腑的衰愁、悲愁。此处所见的是孤寂凄惶、郁郁寡欢的


李清照。

还有一首《永遇乐》由元宵佳节引起感伤,追怀往日的中州盛日。下篇写到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全词流露出对国家变故、昔乐今哀的深切悲痛之情,后来宋末词人刘晨翁读此词,不禁之泪下

诚然,李清照的这些词作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

所以她这个时期的词作正是对南宋时代的社会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3 总结

总之,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文学它来源于社会,由一定的社会基础所决定的,所以在任何时代、任何种类的文艺作品,无一例外的都是社会生活能动和形象的反应,二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是相辅相成的。从李清照的词中,我们看到了时代的印痕,看到了李清照因为宋代社会的变迁词风前期与后期的迥然异同,前期相对安定环境下女词人词的欢愉与浪漫,后期因为靖康之变影响下词作内容的忧愁与苦闷。因此说,任何时期的文学创作都与作者所生活的时代特点是紧密相联系的,一方面源于其所生活的时代,另一方面又反过来反映其时代变迁。 参考文献:

[1]《李清照选》.孙崇恩.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唐宋名家词导读》.彭玉平.广东人民出版.2002年版. [3]王国维.《人间词话》.

[4]《李清照词鉴赏》.周振甫等.齐鲁书社.1986.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140e18085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