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新桃换旧符 每逢年终岁尾,为了增添节日的浓郁气息,汉族民间家家户户都要在大门上贴一对红色的春联。北宋王安石在《元旦》诗中生动的描绘了当时民间张贴春联的情景:“爆竹声声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所说的“桃符”就是现在的“春联”,它的前身就是人们用来驱灾压邪的护身符。 相传在很久以前,在东海的度朔山上有棵很大的桃树,根向四周伸开,方圆足有三千里。桃树的东北一头有一根拱形的枝干,弯弯的树梢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大门。度朔山上住着各种魔鬼,经常通过此门出山来伤害凡人。天帝知道此事后,就派神荼、郁垒两个神将把守,如果有恶魔出来,就把他们抓去喂老虎。魔鬼知道神荼、郁垒住在桃树洞里,从此不仅不敢出来伤害凡人,甚至见到桃树也害怕。老百姓知道魔鬼怕桃树,就用桃木雕成神荼和郁垒的像挂在自己的大门上,用来驱灾压邪,保护家人的平安。这种用桃树制成的木条就叫“桃符”。《六贴》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人们为了不使桃符因风吹日晒而褪色,保住其功力,因而每年的岁末都要换上新的桃符,也就有了“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节日气氛。公元964的除夕,蜀国后主孟昶与文人赋诗时所写“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之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从此,贴春联便成了一种较普遍的习俗。但是,改用红纸书写春联则始于明朝。据说朱元璋在明初的一个除夕曾传旨:“公士卿庶家,须加春联一副”以表示一番新气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象。第二天他微服出巡,看到家家都贴上了红光闪闪的春联,心中十分高兴。偶然发现未贴春联,询问得知这户人家因无人会写字,又请不到人写,就根据户主阉猪的职业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从此春联的流传更加广泛并成为年俗之一。直到今天,春联仍是重要的年俗之一,并仍然保留了原来避灾驱祸,求得庇护的意义。 今天的春联内容归结起来无非是求吉祥福寿,荣华富贵,反映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如,“家居万事如意中,门印锦绣前程路,”横批“福星高照”;“开门进万财,抬头迎百福”,横批“门迎百福”;“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横批“春满人间”;“福中增喜年年乐,富上添财岁岁欢”,横批“欢乐新春”;“堆金积玉财福满门,荣华富贵金玉满堂”,横批“荣华富贵”,“四方来财财兴旺,八方进宝宝满堂”,横批“富贵吉祥”;“堆金积玉富贵家,发福收财吉祥地”,横批“有褔有财”,“新春佳节喜门开,荣华富贵幸福来”,横批“欢度春节”;“鸿福临门开新运,家兴人旺事随心”,横批“恭喜发财”;“万事如意辞旧岁,千秋吉祥迎新春”,横批“吉祥如意”;“人兴财旺时时乐,新春新岁发新财”,横批“福星高照”。从以上列举的部分春联可以看出人们每逢佳节求吉避祸的心理。类似内容的春联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今天人们贴春联时,还要在左联与右联之间倒贴一个大大的 “福”字,俗称“福到”。关于在门上贴“福”字,还有一个有趣的来历呢。传说朱元璋有一年腊月三十微服出行来到一个小镇上,看见许多人正在观看一幅漫画,画面上绘着一个赤脚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女人,怀抱一个大西瓜,意思是取笑淮西女人脚大。朱元璋看后以为是有意取笑他的马皇后,因为马皇后是淮西人。朱元璋大怒回宫,马上吩咐军士到镇上调查,看看哪些人曾去围观,这幅画又是出自谁的手,对没参加嬉笑的住户,一律在他们的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第二天,军吏便以此为依据,到没有“福”字的百姓家里抓人。从此,每逢除夕,人们便在门上贴一个“福”字,以示安分守己。从此,这种又“避嫌”变“祝福”的行动流传了下来。到了清代,有人又把“福”字倒贴起来了。据说这一习俗起源于清代恭亲王府。又一年的春节除夕,大管家为讨主子欢心,写了几个斗大的“福”字,叫人贴在库房和王府的大门上。有一个人因不识字,把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恭亲王很生气,想鞭罚这个人。大管家是个能言善辩的人,怕恭亲王怪罪下来受牵连,忙说:“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福高寿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庆之兆。”恭亲王一听,也和情理,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福到(倒)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没学问的奴才还真想不出这种招式来呢!”于是赏管家和家丁各五十两银子。后来,倒贴“福”字的习俗便广传民间了。 “新桃换旧符”寄托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希望和向往,让一切不顺伴随着“旧符”远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16095cb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c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