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翻译与文化差异 作者:刘杨 来源:《大观周刊》2011年第09期 摘要:唐诗宋词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容置疑,然而,在对其英译的过程中却不免遇到或多或少的问题,即文化差异。本文首先追溯我国翻译史的三个阶段,然后进一步探讨分析和解决唐诗宋词英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问题。 关键词:三次翻译阶段文化差异 唐诗宋词 一、三次翻译高潮之追溯 中国的翻译最早其实可以追溯到周代。《周礼》中提到“行人”,即负责接待四方使节与宾客任务的官员职称,他的职责就是“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书中还提到,周代每七年就要将诸侯国的翻译人员集中到周天子所在地加以训练。这是关于我国翻译人员培训的最早记载,这也可以被认为是我国对翻译工作的重视的最早的体现。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第一次佛经翻译高潮:从一开始,佛经翻译就表现出相当的规模,到魏晋南北朝时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到唐代达到鼎盛,从而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翻译高潮。在此期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几位最有名的佛教翻译家:鸠摩罗什、玄奘等,大量的佛学经典从梵文译成汉语。第二次翻译高潮是指明末清初的翻译,主要是科技翻译。此次翻译高潮的兴起,与欧洲宗教的传播有很多关系。当时的教会成员为了传播宗教,通过大量的翻译活动,来到中国扩大了其影响。其目的主要以传教为宗旨,但同时也介绍了西方学术,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文化的交流。最后一次翻译高潮就是中国的一批有识之士为救国图强掀起的第三次西学翻译高潮:百余年的不思进取和闭关锁国,最终导致了中国国力的衰竭和在鸦片战争中的惨败。战败的耻辱唤醒了民众。中华民族要雪国耻,图生存,就必须打开国门,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从而使自己强大。这样,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需要,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后出现了又一个以大规模引进“西学”为标志的翻译高潮。这就是从周代开始我国所经历的三次重要的翻译高潮,一次比一次来的激烈。 当然,谈到翻译,必然要谈到文化。翻译和文化的关系可谓密不可分。通过翻译,即是通过语言文字传播本民族的文化,同时将异国文化引入本国,从而构成了一个文化交流学习的桥梁。诚然,如果没有翻译,那么国与国之间是很难进行文化交流和学习的。因此,我们谈翻译,必然要涉及到文化差异的问题。那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唐诗宋词英译中的文化差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1782b0663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