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听后感 今天听了四节课,看到全优课堂上的一些亮点,值得学习。 1、质疑探究。在《螳螂捕蝉》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学习故事的前因后果,然后问:联系前因后果,你有什么疑问吗?这时,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吴王为什么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少年怎样劝说吴王的?少年是个怎样的人?接着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究这几个话题, 最后交流展示。这个环节的设计非常精妙。妙在让学生主动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自己学习解决。学贵在疑,疑则思。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儿得到体现,发挥了主体作用。质疑解疑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能力。如果我们的课堂上多一些这样的设计,多让学生主动生疑,并通过组内合作探索解决,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 2、课堂上,学生会展示了。听了这么些课,明显感觉到学生敢于发言,勇于展示,这是全优课堂模式的成功,更是学生有自信心的表现。在展示的时候,学生用了这样的语言:我来解决某某问题;我来补充;我要提醒大家;我来展示;我想对你说;我们小组要挑战;我来点评;我来说……学生的主动意识多强,都想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这是我们在实践全优课堂模式下取得的一些显性的成果,更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书声琅琅。听了一年级的语文课《小池塘》,教师将朗读贯穿于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而且读的形式丰富多样,学生读的有滋有味,甚至摇头晃脑,学的开开心心,多好呀!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就是要重朗读,轻理解。让学生在读中完成语言的积累,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同时形成正确、丰富的语感。 听课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现在教师有导学案,学生有学习案,而且都是现成的。那么我们还需要备课吗?答案是肯定的,一定要备课。我觉得全优课堂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学情,甚至要备老师自己。教学过程设计也不是过去的网线型,而是一种网状,是多点发散型结构,甚至是立体的三维结构。同样的教材,同样年级的学生,会因为他们课前自学情况的不同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设计规划不同的教学流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甚至面对同样的学生,会因执教者不同的知识水平、教学素养、驾驭课堂的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学流程。一句话,“全优课堂”的教学备课要更充分,要准备多种教学设计,才能根据课堂伊始学情调查中学生的表现来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才能真正达到以学定教,而不是把模式当作样子做一下就又回到老路上去了,那就变成“穿新鞋走老路”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248ad5a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