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革 国家,因为要达成其一定的政治目的,便会设立许多机关,这许多机关,都是要有人主持的,主持这些机关的人,是如何取得的,这便是选举的问题。选举是国家政治制度中的一类。 根据历史的发展,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大体经历了以下几次大的变革。 夏、商、周时代的选官制度为“世卿世禄制”。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在秦代时,多按军功授爵,逐渐开始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到了两汉,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制和征辟制。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察举制,初期以“乡举里选” 为依据,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汉代察举的科目,是由少到多不断增加的;增加科目尤以特科为多,是根据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这些科目,多由皇帝确定。按照举期分类,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亦称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 在上述科目中,以岁科为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特科中则以“贤良方正”为最重要。汉文帝时要求举贤良方正,汉武帝时要求举孝廉,这都是察举史上的标志性事件。至于征辟,是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就是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前者多为名望高、品学兼优的社会名流,被征召者多委以要职,称为“征君“。辟除制在汉武帝以前就已推行,直到隋朝被废。 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中正官的设置,既保留了汉代乡闾评议的传统,又改变了汉末名士请议左右乡议和地方大族操纵选举的局面,把品评与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这对杜绝朋党,破除门阀起了一定的作用。特别在实行初期,对加强曹魏政权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起初,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此后的三百年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因此当士族没落以后,九品中正制也被彻底废除了。 科举制于隋唐时期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实行糊名制,采取“弥封”“誊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剧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由此看出科举制的开创实质上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的产物。 科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士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但至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明清八股取士为封建统治者培养的忠实奴仆,严重桎梏了人才的成长,是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皇权统治的重要手段。 综上,看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趋势为选官权利越来越集中于中央,这也符合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总体趋势。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保证。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的。只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导向等条件,才能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保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精神文明则为物质文明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提供了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也搞不成。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为巩固和发展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提供实际的保证。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是社会主义中国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实现中华民族腾飞的重要精神条件。与资本主义相比,社会主义的优势是全方位的,当然也包括高度的精神文明。此外,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准已不单纯是经济实力或军事实力,而是包括文化在内的综合国力的强弱。要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不能忽视精神文明建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253ba42aa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