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互联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作者:成青 来源:《中国信息化》2020年第06期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家首次明确提出“互联网+”计划,《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也提出了要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高职院校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利用互联网有效教学,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代先贤们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必须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其传承与弘扬在新时代尤为重要。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 为了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高职学校纷纷在人文素质课程中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该课程仍存在困境: (一)如何应对信息时代教学对象带来的挑战 信息技术促进了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变革,但也给教育带了一定消极影响。在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00后”,他们不仅,习惯于数字化的阅读,而且有自己主见,喜欢个性化的表达。在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制止课堂中“低头族”出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疏胜于堵。适应时代和教学对象的需求,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势在必行。 (二)如何在有限课时拓展课程的广度和深度 受到重技能轻人文的短视影响,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课程往往受到差别对待。很多高职院校该类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甚至作为灵活调剂课时的备胎,处于时开时关的境地,即使是必修课,课时量也安排不多。中华传统文化本身丰厚广博,上下五千年,内容涉及传统技艺、民俗民风、国学经典等各个方面,在有限的时间,教师要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组织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度,使学生有效的内化知识比较困难。 (三)如何改革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導,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发挥,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欠佳;部分教师即使想改革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受到课时的限制,教学活动也难以全面深入的开展,课堂最终也沦为教师知识讲授为主的形式;另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门较新的学科,起步晚,基础薄弱,在师资不足和开设需求的矛盾下,很多高校采取合班制授课,但在人数较多的合班中,教师无法关照到授课的每一个学生,也无法满足学生差异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综上所述,信息化时代,高职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要缓解课时压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势在必行。 (一)转变教师理念,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 教育水平的高低,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信息化时代,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辅助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信息化水平。因此,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培训;另一方面,教师要适应时代发展,提高信息化平台和设备的操作水平,在教学中能充分的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将“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全面互动”落到实处,并具备数据的分析和利用能力,及时汇总与分析学生学习动态,适时调整学习内容。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图文声像全方位感受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广博,中国传统服饰、民间技艺、传统建筑等文化的美需要多方位的视听感受,才能让学生感悟到。受条件限制,很多学校难有实物满足教学需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教学优势,在网络和教学平台搜索优质教学资源,并利用图、文、声、像等多种形式传递教学信息,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受,积极参与到理解、赏析、感悟的学习过程中,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中国民间技艺陶瓷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中展示瓷器的制作工序视频,让学生感悟陶瓷的制作工艺及背后的工匠不易,通过播放中国陶瓷艺术集大成者,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的纪录片,让学生感受中国陶瓷制作工艺的高超、艺术的精美;通过分析苏州博物馆陶瓷藏品的图片,探讨中国陶瓷花纹、造型的寓意。 (三)依托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将“线上”网络教学与“线下”传统面授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模式既能有效的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拓展了教学深度、广度,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对学生的线上活动进行有效的督导,满足了学生个性化需求。2018年下学期我校对传统文化课程进行改革,开展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学上简单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并在教学平台完成学习和测验,重难点知识、实践性内容以及深度讨论性内容在传统课堂讨论解决;现代化手段切入整个教学过程,让课堂变得简单、高效、智能、有助于开发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能力,有效的缓解了课程课时紧张的问题,并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如在中国传统服饰赏析的教学中,线上学习安排的是课前与课后,线下课堂教学安排的是课中;其中,教师课前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习通教学平台布置教学任务,学生答题检验自学成果,教师通过数据的反馈分析,初步了解学生在传统服饰知识版块的“盲点”、“盲区”,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课中,教师利用超星学习平台开展抢答、讨论、互评、测验等活动,师生共同梳理中国传统服饰的地位、文化意蕴等重难点知识;同时结合疑难问题,小组合作现场完成西装的穿搭实践和互评任务;课后,学生利用手机App软件完成职场不同情境的穿搭,并上传学习平台,完成互评和点赞,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及时与学生交流,在线答疑。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组织教学,学生课前完成线上知识的学习,提高了学习的能动性,缓解了课程课时的压力;同时,基础知识的课前有效学习,促进了课中重难点的理解和讨论活动的组织开展,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小组合作和课堂展示促进了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和沟通协调等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完善考核形式,构建多种形式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能对学生的学习有效的激励、诊断和调节。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程考核往往以试卷测试形式为主,这种考核形式存在形式单一、考核不科学和实践性内容权重偏低等问题,部分教师在课程考核中加大了过程性考核的权重,如没有信息化手段和教学平台的辅助,仍面临数据统计繁琐,难以进行科学分析等难题。 依托互联网,我们可以使用教学平台,改进教学评价形式,全过程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简单又综合做出评价。如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中我们采用学习平台,将学生的视频观看、专题讨论、课后作业、题库测试、课后提升训练等学习过程一一记录。过程考核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以过程考核为主,考核涵盖任务全过程,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对考核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满足学生差异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顺应教育信息化的变革潮流,高职中华传统文化课程通过互联网与教育融合,将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弊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助力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不失为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方法之一。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2ce5a49ff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