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能否说氧化还原反应就是电化学反应?为什么? 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中最重要的一类,反应的基本特点是在反应物之间发生电子的传递,即反应物的原子或离子发生氧化数的改变。 电化学是研究电能和化学能之间相互转化及转化过程中有关规律的科学。电化学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者的关系:电极反应必为氧化或还原,但总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2、简述电流效率的定义 电流效率=当一定电量通过时,在电极上实际获得的产物质量*100%/同一电量通过时,根据法拉第定律应获得的产物质量 3、设计电量计的依据是什么?电量计中所选用的电化学反应应具有什么条件? 设计电量计的依据是在法拉第定律的基础上,可以根据电解过程中电极上析出产物的量(质量或体积)来计算电路中所通过的电量。电量计中所选用的电化学反应的电流效率应为100%或接近100%。 4、电解质分类方法? 电解质分类:根据电解质的结构分为离子键化合物和共价键化合物根据解离程度分为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根据电解质在溶液中所处的状态分为缔合式与非缔合式④根据键合类型分为可能电解质与真实电解质。 5、什么是离子水化?研究离子水化的意义是什么? 离子进入水中后,破坏了原有的液态水结构,离子进入水中后一定数量的偶极分子(水分子)在离子周围取向,使得可以自由移动的水分子减少。紧靠离子的一部分水分子能与离子一起移动,相应的增大了离子的体积。稍远的水分子也受到离子电场的影响,使水原有的结构部分地遭到破坏。通常将这种由于离子在水中出现而引起其结构上的总变化称为离子水化。 6、可逆电极必须具备的条件? 电极反应是可逆的通过电极的电流非常小电极反应是再平衡电位下反应的 7、可逆电极与不可逆电极的判别? 如果实验测量得到的电极电位与活度的关系曲线符合用能斯特方程计算出的理论曲线,就说明该电极是可逆电极,若测量值和理论计算值偏差很大,超出实验误差范围,那就是不可逆电极。 8、如何判断电极表面剩余电荷的符号?标准氢电极的表面剩余电荷密度是否为零?为什么? 由电毛细曲线斜率判断,斜率大于零则电极上带有正的剩余电荷,若小于零则带有负的剩余电荷。不一定,标准氢电极电位为0指的是氢标电位,是人为规定的,电极表面剩余电荷密度为0时的电位指的是零电荷电位,其数值不一定为零,因为形成相间电位差的原因除了离子双电层外还有吸附双电层、偶极子双电层、金属表面电位。 9、什么是电极的极化现象?引起电极极化的原因是什么? 电极的电位随电流密度所发生的偏离平衡电位的变化现象叫电极的极化现象。原因:是由于电极反应的速度跟不上电子运动的速度而造成的电荷在界面的积累引起的。 10、试陈述电极过程的基本历程和特点? 电极过程的基本历程:液相传质步骤;前置转换;电子转移步骤;附近转化; 反应后的液相传质步骤。 特点:电极过程服从一般异相催化反应的动力学规律;界面电极对电极过程速度有 重大影响;电极过程是资格多步骤,连续进行的复杂过程。 11、电极电位影响电子转移步骤速度的实质是什么? 电极电位影响电子转移步骤速度的实质是通过对该步骤活化的影响而实现的,分别表示电极电位对还原反应活化能和氧化反应活化能影响 12、在讨论电化学极化时,塔菲尔公式的适用条件是什么?为什么? 适用于i在 10-6~10-1A/cm2的范围内,当i→ 0时,由塔菲尔公式得η→ ∞ ,塔菲尔公式失效!实验得η= ωi 13、试比较液相传质的几种方式? 液相传质有三种传质方式,分别是电迁移、对流、扩散, ①传质推动力:电迁移为电场力;自然对流为重力差(温度差,密度差),强制对流为外加搅拌力;扩散为化学梯度)浓度差)②传输的物质粒子:电迁移只能是带电粒子即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和阳离子;对流和扩散可以是离子、分子和其他形式的物质粒子;在电迁移和扩散传质过程中溶质粒子与溶剂粒子之间存在着相对运动;对流传质中溶液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做相对运动,而在运动着的一部份溶液中溶质与溶剂一起运动,他们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对运动。③从传质区域来看:双电层,电迁移和扩散层(含大量的局外电解质时离子的迁移数很小,扩散是主要传质方式,对流层对流)。 三种传质方式的相互影响:①一定强度对流作用的存在是实现稳态扩散过程的必要条件②当电解液中无大量局外电解质存在时,电迁移作用不能忽略,此时电迁移对扩展过程起到叠加或抵消作用。 14、稳态扩散与非稳态扩散的区别与联系? 稳态扩散:浓度与时间无关,扩散流量是恒量。扩散流量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是非稳态扩散或称暂态扩散。 任何一个稳态扩散在开始的瞬间都是非稳态的,任何一个稳态过程都是有非稳态过程逐步形成的,且稳态过程受到外界干扰时就会出现新的非稳态过程。 15、浓差极化的判别方法? ① 出现极限扩散电流密度且受温度变化不大半对数关系为直线极限电流密度随溶液搅拌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32bfb4edd3383c4ba4cd2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