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手法的分类 在记叙文中,作者为了使主人公形象更加突出,表情达意更加准确,避免平铺直叙,常常借助一些写作手法。了解这些写作手法,对我们分析文章有重要作用。常见的写作手法有以下几种。 1、 象征(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例如《白杨礼赞》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的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借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2、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例如林嗣环的《口技》中对宾客的表现和道具简单的描写,侧面烘托了口技人技艺的高超。 3、对比手法:通过正反相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例如鲁迅《故乡》中,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社会、创新生活的强烈愿望这一中心。 4、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例如《变色龙》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作者主要通过精彩的对话刻画了一个溜须拍马、欺上媚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奥楚蔑洛夫的形象。作者选取社会生活片断,表现尖锐重大的社会问题。 5、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定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例如:《荔枝蜜》 6、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抒发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考题形式: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答题方法:仔细阅读文章,区分文章运用的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可以用这样的格式去回答: 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最美的善举 从第一次踏进这间病房时起,我便有些讨厌3号床的那个陪床的男人。男人姓苏,四十多出头的样子,穿一件皱皱巴巴的短衫,浓眉凹目,络腮胡子,看上去挺吓人的。“络腮胡子”大大咧咧的。说话时声带上像是安了喇叭,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他非常爱吃肉,羊排、猪杂儿、红烧牛肉是他食谱上的主角。尤其是到了中午,他总是喜欢买回五六个酱紫色的猪蹄儿,啃得啧啧作响,弄得那张原本就腻乎乎的脸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 每天中午只要一吃完饭,“络腮胡子”便毫不客气地把挨着窗台的那个空床据为己有,人往上面一躺,两分钟不到便鼾声四起,给人的感觉这儿不是病房倒是他的家。 同“络腮胡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号床的那对母子,极少说话,总是安安静静的。 1号床女人患乳腺癌,刚刚做了手术。她有两个孩子,女儿读高三,儿子上小学。她的男人只靠种地和养些鸡鸭挣生活。正值夏播季节,男人极少来探望,更多的时候只有那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守候着母亲。男孩很懂事,主动包揽了整个病房里的热水供应。每次有人帮他扶着母亲去做检查,男孩总忘不了说声“谢谢”。 1号床的桌上基本没什么水果,偶尔有个苹果或一两块西瓜,母子俩是推来让去的。有时男人会带些从街上买点儿卤肉来,女人总是先埋怨男人乱花钱,然后把大部分肉夹到孩子的碗里。 一天,男人来探视时竟带了一小袋炸蝉蛹来,黄灿灿、香脆脆的。男人给我和“络腮胡子”各抓了一把,一屋子人嚼出了满嘴的香。尤其是“络腮胡子”,像发现了新大陆般,一再恳求1号床的男人帮自己弄点儿,说在饭店里吃过这东西,25块钱一盘,却没这个新鲜,只要能帮着弄些来,自己愿意按一元一个买他的。 1号床的男人笑了笑,没说什么。 几天后,1号床的男人果然又弄了些来,“络腮胡子”如获至宝,非要给对方27块钱,1号床的男人不肯收。“络腮胡子”便硬是把钱塞给了男孩,并且说自己就喜欢吃这口儿,只要是活的,有多少要多少。 1号床的男人没在意,男孩却把这话放在了心上,一到傍晚便跑到医院后面的树林里去找,最多时一晚上竟能挖到二三十个,“络腮胡子”总是照数全收。 有了这项收入,1号床的餐桌渐渐丰盛起来,中午时,男孩会为母亲买上一个肉菜,晚上,再加上一袋鲜奶。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个月,一天,男孩悄悄地告诉我,“络腮胡子”吃蝉蛹上了瘾,现在有两个小朋友在帮着挖, 1 他按2毛钱一个从小朋友手里收来再卖给“络腮胡子”。 我惊讶于男孩的聪明,也为他能找到这样一个赚钱的途径而高兴。 婆婆出院时,我把亲友送的水果、奶粉和罐头之类的东西留给1号床,起初1号床的女人不肯收,我谎称车小,再跑一趟还不够油钱,那女人才讪讪地接受了。 后来的一天,我去医院办理医保退款手续,从停车场出来,刚走了几步,远远看到“络腮胡子”手里拎着一个塑料袋子,径直走进路旁的灌木丛中。 等到走近,我才发现,他从塑料袋里倒出的,竟是一堆儿蝉蛹! “苏大哥,这……” 他抬头,见是我,尴尬地笑了笑:“买得太多……” “那你还买它干嘛?”我疑惑地瞅着他。 “嘿嘿……”他挠了挠头,露出一脸和他的年龄极不相称的腼腆,“看那一家怪不容易的。大忙咱也帮不上,添个菜钱还是有的。” 我恍然大悟,原来苏大哥一直在用这样的方式帮助1号床的病友。 那一刻,我的心头忽然涌起一股别样的温暖…… 19.选问题目中的“善举”指什么事情?为什么说它是“最美”的?(4分) 答: 20.对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进行简要赏析。(3分) 尤其是到了中午,他总是喜欢买回五六个酱紫色的猪蹄儿,啃得啧啧作响,弄得那张原本就腻乎乎的脸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 答: 21.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含义。(4分) (1)起初1号床的女人不肯收,我谎称车小,再跑一趟不够油钱,那女人才讪讪地接受了。 ...答: (2)他抬头,见是我,尴尬地笑笑了:“买得太多了……” ...答: 22.选文用第一人称来写有什么好处?(2分) 答: 23.选文主要运用了欲扬先抑和对比的写法,请就其中的一种写法结合选文作简要分析。 答: 19.“善举”指“络腮胡子”通过收买蝉蛹暗中帮助1号床病友的事情;因为“络腮胡子”既帮助了身处困境的人,又使被帮助的人得到尊重,所以说他的善举是“最美”的。 20.示例:用“啃”和“啧啧”写出了“络腮胡子”吃相的不雅,用词准确而生动;“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络腮胡子”脸面油腻的特点。画线句子传神地表达了“我”对“络腮胡子”的厌恶之感。 21.(1)女人因接受别人的施舍而感到不好意思。 (2)“络腮胡子”助人的秘密被发现后表情很不自然。 22.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 23.示例一:选文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络腮胡子”的粗俗,后写他的善举。这样写使文章内容更有波澜,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示例二:选文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如“络腮胡子”的粗俗与他的细心善良对比。(“我”的施舍与“络腮胡子”的善举对比;“络腮胡子”的大大咧咧与1号床母子的安安静静对比。等等)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 江南瓦 陈志宏 瓦是江南的帽,楚楚然,如片片暗玉点缀屋上。 2 瓦来自泥土,历经火炼,是土里长出的硬骨,是火中飞出的凤凰。 一片片盖在屋顶,似鱼鳞,又像梯田,晴时挡烈日,雨天遮雨水。偏偏不碍风游过,上瓦与下瓦之间有缝,沟瓦与扣瓦之留有隙,这小小的缝隙里,清风流淌,朗月流银。江南屋有风,当数瓦上功。住在这样的青砖瓦屋里,冬暖夏凉,气韵悠扬。 瓦是风雨之中最玄妙的乐器。风在瓦缝中穿行,声如短笛,拖着长长的尾音,是底气充足的美声。雨点落下,清越激昂,雨越来越大,击瓦之声,与飞流的雨声汇聚成一曲浑厚的交响乐。 最美要数檐下滴雨了。像是有一根无形的线,把那雨珠串起来,上连着屋檐最边沿的沟瓦,下系在地上一洼清亮的雨水里。风吹来,雨珠飘来荡去,像个顽皮的孩子,尽情地撒欢,恣意地嬉戏。雨珠稀稀落落,那是小雨;雨珠变得密密挤挤,那是雨势明显增大之故;当檐下雨珠落成一条雨线时,雨就大了,很大,很大。 江南风暖瓦生烟。炎夏的阳光,火一般普照,屋瓦之间,丝丝然,飘飘然,升腾一缕轻烟。如烟如梦,亦似花。烟,其实是光影的折射,却给瓦平添动感。日影飘然,烟瓦舞动,那是瓦在跳一支奇妙的日光舞。 江南少雪。真的落了雪,瓦就有最柔美的银白曲线,恰似性感女人着一袭素白的丝质旗袍。融雪,是从水声开始的。屋瓦上的积雪化了,一滴一滴、一线一线的雪水,便从瓦上飞落下来,屋檐下淅淅沥沥的滴水,其声势堪比一场中雨了。 岁月催人老,亦使江南瓦落尘泛黑。 天长日久,沙土落在瓦上,叶片烂在瓦间,一层一层,积累着厚厚的光阴故事。偶尔,有种子在风中摇落于瓦中,抑或从鸟嘴里飘落瓦上,便会长出一丛碧绿的“瓦上草”——几十年上百年的古屋的标志之一。 比草更能为江南瓦披绿装的是苔藓,特别是背阴的北边瓦,浓妆淡描,深浅不一。长苔的江南瓦,神似一块暗玉,墨绿,深绿,暗绿,远远地看上去,绿意摇曳,深沉如佛。这种绿,透着深蓝,于是,人们创造出了一个形容词——瓦蓝。 江南瓦,没有北方琉璃瓦那种贵族气息,卑微如草芥;更没有琉璃瓦那种流光溢彩,粗糙如土坷。但它是人们容身之需,安居之宝。 只是钢筋水泥,一步一步,把江南瓦逼进历史的暗角。真担心不久的将来,人们会用狐疑的神情在“百度”里去探寻:什么是瓦?什么叫瓦蓝?那时,谁还会如我般深情地怀念那江南瓦。 (选自《散文》杂志2009第2期,有改动) 1.请你筛选文中描写江南瓦的有关信息,填入下面的方框中。 答: 外观与功能→ → → → →瓦上草和苔藓 2.请从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江南屋有风,当数瓦上功。住在这样的青砖瓦屋里,冬暖夏凉,气韵悠扬。 ②风吹来,雨珠飘来荡去,像个顽皮的孩子,尽情地撒欢,恣意地嬉戏。 3.本文倒数第二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4.①文末作者含蓄地表达了对什么样的社会现象的忧思?②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担忧的?为什么? 答案: 1、屋瓦风雨声 檐下滴雨 瓦上日光烟影 屋瓦积雪消融 2、①骈散交替,整齐而又有变化,音韵和谐,具有音乐美,语言别致,雅俗共赏,突出屋瓦的功效, (2)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檐下滴雨因风而动的美感,表现了作者对檐下滴雨的喜爱。 3、对比。将江南瓦与琉璃瓦对比,突出江南瓦“卑微”“粗糙”的特点,反衬它“卑微”中的崇高,“粗糙”中的伟大强调它是人们“容身之需,安居之宝”,更深入地揭示作者对江南瓦钟情的原因。 4、①含蓄地表达了对在以“钢筋水泥”等为标记的现代城市文明的逼迫下,以“瓦”“瓦蓝”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自然朴素的生活方式)日渐消亡的忧思。 ②示例:这种担忧没有必要。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是现代化进程的一种必然。示例二:这种担忧有必要。传统文化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不能以牺牲它为代价来发展现代文明,应该加以大力保护,使其与现代文明和谐并存,共同发展。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3b950fc102de2bd96058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