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的史学、文学、文字学和艺术 东汉的史学、文学、文字学和艺术在继承西汉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辉煌。 史学 《汉书》、《东观汉记》是东汉时期重要的历史著作。《汉书》,班固撰,创造性地将《史记》体例运用于断代史的著述。《汉书》全书由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组成,共100篇,80万字。基本沿袭《史记》体例而稍作变更,改“书”为“志”,把“世家”并入“列传”。《汉书》在编纂学上的成就很大,它包举一代,自成一书,创造了纪传体断代史的体例;它在《史记》的基础上进一步整理了纪传体,使体例更加统一,历史资料和历史知识更加丰富。在《汉书》十志中,首创了刑法、五行、地理、艺文等四志,系统地整理了中国自西汉以来在刑法、哲学、地理、典籍等方面的资料和研究成果。《汉书》的不足就是失去了对社会的大胆批判精神。 《东观汉记》是我国第一部官修的纪传体本朝史书,参加撰述的史家可考者近20人,历时一百多年,因最后的编撰者蔡邕被王允杀害,而没有最后完书。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共有143卷,记事起于光武帝刘秀,迄灵帝刘宏。该书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很流行,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因承朝廷授意,书中充满对东汉皇帝的溢美之词和大量的祥瑞灾异,图谶的记载。 文学艺术 西汉汉赋的极盛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极大影响了东汉汉赋的创作。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都是以长安、洛阳为对象而创作的汉赋杰作。描述了长安与洛阳城市的雄伟、市井的繁华、宫室的壮美、杂技歌舞的盛况,反映了一代京都的繁荣景象和非凡气势。 《古诗十九首》是一组东汉晚期五言古诗的统称,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编撰《文选》时,把这些诗选在一起,题为《古诗十九首》。每首诗都是以诗的首句为题目。诗的内容分为两类,一类是抒发失意忧伤的苦闷,一类是抒发久别亲人的忧思。《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抒情诗,在艺术上有乐府民歌朴素自然的优点,表现手法细腻,语言精练,结构严谨,标志着我国文人五言诗的成熟。 《说文解字》,许慎(约58-约147年)撰。成书于永元十二年(100年),上说先秦之文,下解秦汉之字。全书14篇,分540部,收录9353字,其中重1163字,解说133441字。这是我国第一部字典,首创部首之例,将9000多字分别统摄于540部,第一次对中国文字进行大分类。以“六书”作为整理文字的条例,对每个字的形、声、义加以说明,在中国文字学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对于研究先秦两汉的语言文字、音韵训诂、文物典章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绘画石刻 在汉代,皇帝的宫殿、贵族的邸第、官僚的府舍和地主的住宅,多用壁画装饰。东汉一代特别重视礼仪教化,曾于宫室中画大量古代圣帝贤后的图像。永平中,在南宫云台画邓禹等二十八功臣像;桓帝立老子庙于苦县,画孔子像于壁。灵帝光和元年(178年),置鸿都门学,其中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地方郡守郡尉府舍中和陵墓中都绘有壁画。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是时郡尉府舍皆有雕饰,画山海神灵、奇禽异兽,以炫耀之。”陵墓绘画,如画家赵岐先自为寿藏,图季礼、子产、晏婴、叔向四像居宾位,又自画像居主位,皆为赞颂。乡庙也绘壁画,如延笃于元康元年卒于家,乡里图其形于屈原之庙。绘画的发展,涌现了张衡、蔡邕、刘旦、杨鲁、赵岐、刘褒等有名的画家。张衡图骇神,蔡邕图烈女,刘旦、杨鲁图圣贤,赵岐画墓阙,皆传神入妙。刘褒画云汉图,人见之觉热,画北风图,人见之觉冷,可见绘画技巧之绝。 随着绘画的发展,东汉的石刻也繁盛一时,著名的有山东嘉祥县的武梁祠石刻、肥城县的孝堂山祠石刻、沂南县的东汉墓石刻等。内容有攻伐、出游、狩猎、乐舞、宴会、庖厨、神怪等,十分丰富。东汉的石刻,线条流畅,刀法娴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472a27a74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