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现代诗歌朗读教学的策略

时间:2022-04-24 23:14: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例谈现代诗歌朗读教学的策略

摘要:朗读对于现代诗歌教学的具有重要意义,但现实中没有有几个学生能朗读好诗歌,没有几个教师能优美而顺畅地朗读一首诗歌。针对这些尴尬的现状,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应当采用相应的策略,才能使学生对这一语文基本技能有扎实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重新强调朗读的重要地位;师生共同发掘朗读的乐趣,点燃激情;结合朗读教学活动实际,开拓多媒体教学模式等。 关键词:朗读;现状;对策

当前,央视的朗读者节目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朗读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跟作者敞开心扉进行对话的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在《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中,笔者突发奇想:能不能不对课文做分析、讲解,而仅仅从朗读的角度教学,让学生自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了实现这一想法,笔者搜集了大量的《我爱这土地》朗读视频,并一遍遍的试听,从中挑选了三个最有代表性的朗诵视频,其朗诵者分别是:李默然、任志宏、陈铎。学生从这些名家的朗读中,分析成功朗读几点重要因素:朗诵的态度,情感的投入,演绎的手法等。最终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然而,我们的诗歌教学,往往忽视了朗读教学,要知诵读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入口,是打开体味诗词情感大门的钥匙。只有反复吟诵,文句,意境,才会萦于心头,如发于己心,如出于己口。笔者针对自身近几年课堂朗读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结合理论分析本次课堂教学实践,提出几点浅薄的看法。 一、语文课堂朗读的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语文以说、读、写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在课堂实践中得以重点推广。在新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影响下,说和写的能力,因为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范围较广,较易和生活学习相结合,在新课程课堂上得到了较多的重视,投入的教学资源也相应较多。在这个过程中,朗读作为最基本的语文技能,反而面临着逐步边缘化的局面。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初中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存在着以下尴尬现状:师生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活动缺乏激情,朗读教学陈旧单一,教师指导乏力等。 二、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对策

针对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结合理论分析教学实践,提出如下对策:

1.重新学习认识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这就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可见,在语文课的学习过程中,诵读的重要性,它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是感知文本的一种基本手段。尤其是有效的感情诵读,既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在的意义,激发情感上的共鸣,又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提升,从而张扬人的个性。 2.师生共同发掘朗读中的乐趣燃点,投入感情

诗歌朗读教学本来就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活动。许多教师认为诗歌朗读的关键在于技巧,或在于理解力,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又失之偏颇,还有比技巧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情感。情感是诗的基石(如明代谢榛《四溟诗话》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道出了诗歌的本质),情


感是诗人创作的出发点(如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这里的就是诗人),情感是沟通诗作、诗人、读者、听者之间的精神纽带(唐代白居易《与元九书》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直言情之于诗歌接受、传播的重要性)。如果抽掉了诗歌朗读中的情感要素,朗读将变得索然无味,听众的赏听期待成为负值,也就没有一点感染力。

笔者认为在诗歌朗读活动中投入的情感可细分这几个层面:一是对读诗有神圣感,认为这是崇高的精神活动,先要沉静下来,净化一下心灵;二对诗人有亲近感,通过朗读走近诗人,亲聆謦欬,仰慕诗人心灵境界;三是对诗作产生共鸣,消除与诗作的情感隔阂、时代隔阂、空间隔阂。 3.开拓多媒体教学模式

一直以来,朗读教学停留在教师领读示范,学生跟读模仿的单一状态,形式较为保守。作为最基本的语文能力,朗读教学内容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过往比较简陋的教学条件和较为贫乏的教学设备有关。然而随着物质条件的丰裕,教师们只要转换思路,一样可以把朗读教学做得像口语、写作教学一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对于教师而言,要把朗读教学做活,首先要摒弃朗读教学是冷门,只能用简陋教学设备的错误想法,要把多媒体教学设备引进到朗读教学中去。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的创设情境、渲染课堂气氛等方面的作用。

以《沁园春·雪》为例,作为毛泽东革命诗词中的重要篇章,其磅礴的气势和丰沛的革命激情是不言而喻的。在讲解时不能仅限于修正字词和领读跟读的朗读教学模式,而应充分利用影视资源,加深学生对这一革命史实的了解;利用革命歌曲等资料,唤起学生的革命激情,增强对革命精神的感悟;还应利用朗诵伴奏带来烘托课堂气氛,把学生的感情带到最高点并得以释放。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的运用,达到创新朗读教学的教育目标。 4.把握抑扬顿挫

我们有时听到教师指导学生朗诵诗歌,只有抽象而概略地说好好地朗读”“朗读得更好一点,其实对学生并无多大激励和推进作用;不如教学生学会抑扬顿挫地朗读,变粗朴的朗读为优美高雅地朗读。抑扬顿挫不是朗读艺术的全部,为什么在此单独提及?因为抑扬顿挫是诗歌朗读的最基本要领,更重要的它是学生进入朗读艺术之门的必备钥匙,教师稍作提示,学生稍作应变,朗读水平应能提高一层。

抑扬顿挫包含哪些内容?大概有语音高低、语调轻重、气息强弱、节奏快慢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语音高低,二是节奏快慢。把握好了这些,抑扬顿挫自然发生,诗歌朗读的艺术效果也自然发生。其实都不必刻意追求,只要顺着诗句的自然语音状态来读,顺着诗句的自然节奏来读,何愁不会有抑扬顿挫的效果。

例如《雨巷》: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其中两个远了

朗读起来轻重高低肯定是不一样的,不妨引导学生稍加分辨,要生出变化;再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为朗读《天上的街市》的语言节奏作了示范,这里截取片段:你看,

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

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当然,这些划分不具有唯一性,可以有不同的划分形式。而且在朗读时还可以根据个人的理解和现场的需要重新整合,有的节奏可快,快到几个节奏合并起来,有的节奏可慢,慢到一字一顿,字字千斤。


5.做好各种标记

一些教师给学生讲授一些朗读的方法、要领,却只停留在口耳之学上,缺少更进一步的有效训练。诗歌朗读训练最好直观化,将训练所得的方法、要领等外化于各种符号标记,这种最简便的训练方法,对学生来说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何止诗歌朗读教学行之有效,那些播音员、朗诵艺术家在处理朗读文本时也必须运用一整套惯用的符号,以确保朗读、朗诵正确无误。

处理诗作文本的符号体系是简便易行的,只要稍微熟悉一下即运用自如。下面用一些常见的符号举例说明:

“|”表示逻辑的停顿,打在该停顿的字行之间。 “v”表示感情的停顿,打在该停顿的字行之间。

表示前后句子关系衔接紧密,中间停顿极短,划在该连的字行下面。 “●”表示语法、感情的重音,打在相关字词下面。 “○”--表示重音轻读,打在相关字词下面。

“→”表示平调,即句尾的音平而稳。一般用于陈述句,划在句尾。

“?”表示扬调(升调),即句尾的音先低后高,一般用于疑问句,或表示感情激动、亢奋、惊异和呼唤等句子。划在句尾(也可在句中出现)

“??”表示降调(曲调),即句尾的音先高后低。一般用于肯定的语气,感情强烈的感叹句,或表示愿望的祈使句等。

“‖”表示节拍(节奏),一般用于诗歌,划在词后。

不过,给诗作配以各种标记不能只看重其结果,而更要看重过程,注重对文本的把握和处理,将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生命和情感世界显性化、立体化。假如做得相反,只求眼花缭乱地画满符号便以为大功告成,不计较对诗作的深层内蕴的正确理解和对诗作形式的合理把握,那是事倍功半的甚至是无效的训练。 萨特指出: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教师在诗歌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他们反复朗读,从中获得独特的感悟与体验。在诗歌教学中还要扩大阅读范围,引导学生迁移。可以课本、读本相结合,让学生通过比较”“,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参考文献:

[1]卫春兵.浅谈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J].教育科学2009(6).

[2] .了不起的五分钟——初中语文课堂上演讲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2).

[3]陈海兰.关于初中语文的自主、探究、创新教学的尝试[J].考试周刊,2008(2).

[4]张卫芹.初中语文评价内容多元化浅探[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05(1). (作者单位:浙江省乐清市柳市镇第四中学 32560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4981a8b33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