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解读

时间:2022-04-08 22:15: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 1《定风波》

【序词】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二、

1、这首词是苏轼被贬谪黄州以后所写的。词开头的“莫听”“何妨”不仅是写给自己的也是鼓励同伴的,十分具有情趣。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面对逆境的方法——“也无风雨也无晴”一种无喜无悲,宠辱不惊的态度展现在我们眼前。

2、上片写景,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加强了力量。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场所强烈的振奋人心的作用。 三、

苏轼的超脱旷达的情怀,让我们笑面人生的种种坎坷不平,不过分计较得失,追求心灵上的解脱。同事苏轼的超脱旷达要求我们做事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勤勤勉勉、认认真真,用一种积极的入世态度去面对这个纷争的世界。再者苏轼的人生态度要求我们去追求清欢,不过分沉迷于物质世界,更应该超脱去追求精神层面的兴趣,而不是迷失。人要活得精彩,要有丰富的情感,乐观的心态,凡事掌握好一个度。


1、儒家的生死观是积极入世的生死观,是乐生讳死的,认为立德、立言要在生命之上。追求舍身取义,杀身成仁,追求道德上的超越,同时也讲究“慎终追远”

2、道家的生死观是自然的生死观,把求得生存和保持生命作为第一要义,追求所谓的“全身保真”道家对待死亡以一种平常心来对待,不为生而过分惊喜,也不为死亡而过于伤心,一切顺应自然。

3、佛家的生死观是轮回生死观,认为人世间是苦难,一切无常,如过眼烟云,人的生死不过是一个轮回循环的过程,讲究因果报应,追求来世的幸福。

4、儒家、道家、佛家的生死观各不相同,我认为儒家的积极入世的生死观有利于人们积极地应对现在的生活,相对而言,道家、佛家的生死观就显得消极。同时的,儒家的生死观有利于我们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超越人生的目标。但是儒家对于死亡的敬而远之就显得有点束手束脚。相对应的道家的生死观顺应自然,更加的符合人生的正常的生活,不会因为生死而大喜大悲。而佛家追求来世轮回的生死观,个人不太赞同,但是也有一种精神追求,特别是当人处于困境时,有利于思想的超脱,当然的,这种轮回观会给现实的生活戴上枷锁,不利于生活的快乐。

一、1、从时间角度来说人生如梦,人生如寄。感慨人生的短暂,如张继“急急修时,细算人生,能有几时”。受限于当时的医药条件等,对人寿命的长短有着更深刻的感悟,如王观《红芍药》人生百岁,七十稀少。更除十年孩童小。又十年昏老。都来五十载,一半被、睡魔分了。那二十五载之中,宁无些个烦恼。 仔细思量,好追欢及早。遇酒追朋笑傲。任玉山摧倒。沈醉且沈醉,人生似、露垂芳草。幸新来、有酒如渑,结千秋歌笑。同时以人生如寄,人生如逆旅来感慨人生的虚无,如苏轼《西江月》“与君各记少年时。须信人生如寄”认为人只是匆匆过客,年华易逝,短暂而空幻。

2、从空间角度来说认为人生如萍,人生如舟。由于交通的限制,词人们花费了大量时间在羁旅生涯中,与亲友分别以及旅途艰辛让他们产生这些感慨,如晏殊的《拂霓裳》“人生百岁,离别易,会逢难”刘克庄的《长相思》朝有时,暮有时,潮水犹知日两回。人生长别离。 来有时,去有时,燕子犹知社后归。君行无定期。再者,客居的漂泊感加深了诗人们的漂泊无定的感觉,漂泊感与思乡、怀旧交织。 二、产生了了及时行乐和适时怡情的态度

1、及时行乐:面对人生如梦、人生如萍的的现实,诗人们产生了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的态度,主要是借酒消愁不问世事,以及欣赏良辰美景,产生一种快乐、旷达的态度。超然物外,不为功名利禄所打扰,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2、适时怡情:面对人生的不如意之事,宋人注重内心的旷达乐观。如苏轼的“休将白发唱黄鸡”,适时怡情告诉人们不要过分在意得失,要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不如意之事,要无争,表达在放心与园林上面,向往田园生活,得到心灵的安顿


三、宋人的及时行乐、适时怡情的两种人生态度告诉我们积极乐观的面对人生的种种不得意之事。不要过分在意得失,要在现在的生活中找到快乐,,在个人的精神上面超脱。就如我们当下总是不满足,不断地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但是却得不到应该的快乐,所以应该以一种旷达的心态去面对,在精神上面去追求完美,要从现在的一点一滴当中发掘幸福。及时行乐、适时怡情,不要活在不快乐当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4e81dc3f5335a8103d22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