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登鹳雀楼》赏析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诗《登鹳雀楼》赏析 【背景】 唐诗 作。见《全唐诗》卷二五三。“雀”一作“鹊”。诗题又作《鹳鹊楼》。唐 芮挺章编《国秀集》作朱斌诗。鹳雀楼,故址在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宋沈括 《梦溪笔谈》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 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此诗即为“唐人留诗”中最为脍 炙人口的一首:“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 句写登临所见,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可谓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在前写景的 基础上,说明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警策精妙,豪健有力。全诗情、景、理三者 兼胜,对仗工整,气盛骨高。清沈德潜评曰:“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 故也。”(《唐诗别裁》卷一九)诗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寓深刻 的哲理于鲜明的形象之中,为千古传诵之名句。 【全诗】 《登鹳雀楼 》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①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常有鹳雀栖息楼上,故名。楼三 层,为当时游览胜地,前望中条山,下临黄河。②尽:完,落下。③千里目:指 眺望极远的地方 【诗大意】 将要落山的太阳,放射着明亮的光芒;黄河咆哮着直奔大海,汹涌翻腾,势 不可挡。要想放开千里眼界,须把层楼更上。 【鉴赏导示】 鹳雀是一种水鸟,鹳雀楼在蒲州 ( 今山西永济县 ) 城西南,因常有鹳雀在此 栖息,便有此楼名。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 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启迪人们: 只有站 得高,才能看得远,要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必须做更大的努力。 鉴赏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楼所见的景象。 一轮落日慢慢地向连绵起伏的群山背后 沉落,滚滚而来的黄河水经过楼下向东奔流入海。 这两句极其概括而又高度形象 地展现出了广袤雄浑的河山奇观:群山起伏,落日辉映,大河滔滔,一泻千里, 霞影波光, 耀金泛彩。诗人所勾勒的这幅雄阔妖娆的画面, 显示了宁静与生动的 和谐之美。 后两句写诗人登楼观景后的感受。这两句与前两句有前后相承、气脉贯通、 浑然一体之妙。这里,作者没有“观叹止矣”的赞赏,只有穷尽景物的愿望,没 有停滞不前的心意, 只有继续攀登的打算。 这两句来自诗境的哲理感悟, 启迪人 们懂得: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要实现更高的目标,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 这首短诗由景入情,由情入理,把景、情、理融为一体,给人以美的享受和 精神的鼓舞。 【赏析】 黄河流域的三晋大地, 曾经是古老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而位居黄河中游、 三晋腹地的晋南,更是名胜琳琅、俊才辈出。王之涣其人,其《登鹳鹊楼》诗, 以及其所登之楼,都堪称华夏文化的精萃。 鹳鹊楼,又作鹳雀楼, 为北周将军宇文护在蒲州时所建。 蒲州治所即今山西 省永济县,唐朝时属河中府。鹳鹊楼原址有说在旧城西南城上者 ; 也有说在黄河 中流的高阜处者。 或谓因有鹳鹊栖其上, 故名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说:“河 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现代人的眼光中, 三层楼其实是算不了什么的, 可是在唐代来说, 这恐怕就是相当雄伟的高大建筑 了,并且由于楼建筑在高基上,前能够瞻望中条山,下可以俯瞰浩浩黄河,视野 极为开阔, 因此便成了当时著名的登临胜地, 吸引了许多诗人来此凭眺。 大自然 的雄博壮美,唤起了诗人们咏山歌水的兴致, 寄慨感怀的情思, 名篇佳什不断产 生,至唐中叶,就已经有人把关于鹳鹊楼的题咏汇编成《河中鹳鹊楼集》 而在众多的题咏之中,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鹊楼》了。 却是独出高秀,胜人一筹,独 步千古的最著名的优秀诗篇,至今仍万口流传,光彩常新。 这首诗为五言绝句,只有四句 20 个字,却涵纳着万千的气象和颠扑不破的 哲理。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描写诗人登楼望中所见到的景象。 一般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都会以为“白日依山尽”写的是一轮落日向着一望无际、 连绵起伏的群山 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然有的析者,以为诗中的“山”即“中条山”, 中条山在蒲州城的东南方向,而“白日”亦非落日,所以此句当意为: 日当中 天,摩擦着中条山峰的顶颠向前运转, 随着深邃的崇陵巨壑伸展, 一直到诗人目 力的尽头。其实这一句的理解应该是: 一轮白日西沉,向山峦依尽,已经挨着 了山尖,而并没有沉没。如果依照第二种理解,则此句当为“白日依山走”了, 所以关键是一个“尽”字。 这一句不仅点明了望中所见的白日和山峦, 而且表明 了时间,这是写实。下一句的“黄河入海流”,却是实中有虚,“黄河”自然是 诗人眼中所见,而大海却很遥远,所以“入海”当是想见, 这是“缩万里于咫尺, 而使咫尺有万里之势”的表现方法。 这一句的关键在“流”字, 一字之妙, 突出 了滔滔黄河汹涌澎湃、 奔腾咆哮的万里激流之势。 这两句的独特之处, 在于作者 在登楼所望中的诸多景象之中,单单撷取了白日、高山、黄河、大海四种景象, 这也是天地之间最为博大壮观的景象。 这样写不仅视野极为开阔, 气势非常雄浑 壮丽,而且也表现出作者开阔博大的胸襟和豪放磅礴的情怀。 后两句“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 从字面上看似 乎并没有什么惊人之处, 然而作者正是在极平凡之处见高标, 极普通之中见深刻。 这两句是即景生情的诗句 ,也许作者一边往更高一层的楼上攀登, 一边油然地自语着: “要想看得更 远些,就再往上爬一层楼吧 ! ”语言就是这样普通,而这也是诗人当时真实思想 感情和精神欲望的客观写照, 但这里却蕴涵着一种极为普遍而又非常深刻的哲理, 所以,千百年来, 它不仅成了人们口头上的成语, 而且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至理名 言。这两句又是妙笔生花的诗句,不仅语意翻新,出人意表,而且把诗篇引入更 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辽阔的视野,含蓄深远,耐人寻味。它不仅是诗人向 上进取精神的抒发,高瞻远瞩胸襟的坦露,更能启迪人们的思想灵魂。 自古以来,叙写登高览胜,寄慨感怀情思的山水诗篇,可谓瑰宝奇葩、琳琅 满目,而王之涣的这首小诗能以极朴素浅显的语言、高度形象概括的艺术魅力, 天衣无缝、出人意表的表现手法和熟练技巧,使诗篇情、景、理三者兼胜,情景 相激、理趣横生,实在是难能可贵的,这也就是这首诗脍炙人口,成为千古绝唱 的精妙之处。 【鉴赏要点】 [1] 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气象宏阔,情景交融,哲理深邃。 [3] 动静结合,虚实相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5704569ff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