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感知词句的形象性。 2.分析诗中点染、铺陈的表现手法。 3、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正确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 常识读记 1、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为人放荡不羁,但才情卓异。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其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代表人物,有《乐章集》。 2、写作背景 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基础检测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堤沙( ) 天堑( ) 珠玑( ) 罗绮( ) ....菱歌( ) 钓叟( ) 叠.. ( ) 豪奢( ) .【答案】:dī qiàn jī qǐ línɡ sǒu yǎn shē 2、写出下列音节后的汉字。 xiāo ( )鼓 暮ǎi( ) 今xiāo( ) xiāo ( )条 和ǎi( ) xiāo( )遥 虎xiào( ) 拜yè( ) xiāo( )汉 【答案】:箫/萧/啸 霭/蔼/谒 宵/逍/霄 文本研读 一、整体把握 1、思考这首词上片写了什么?下片写了什么? 明确: 上片: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这首词上阙极力赞美杭州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阕极力描写杭州黎民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景象,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风光,赞美了杭州人民安定欢乐的生活,客观上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以后所显现的繁荣太平景象,主观上含蓄巧妙地颂扬了拜谒对象——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 2、从全词可以看出杭州是一个怎样的城市?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 明确: 生活和平,富足安乐,景色优美,安定和谐,国泰民安,官民同乐等。 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3、作者在词中给我们描绘了哪些图景?请为这几幅图景命名。 明确: 自然风光图 都市繁华图 民生安乐图 二、深入探究 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地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哪两个词语最能体现该地的特征? 明确: ①杭州;②三吴都会:旧指吴兴、吴郡、会稽为“三吴”。“都会”,大城市,杭州是这一地区的最大的城市,所以称为“三吴都会”。钱塘:即杭州。杭州是一座历史古城,早先春秋时代,它就是吴、越争霸之地,秦代设置钱塘县,隋朝改设杭州,五代时吴越国建都于此,发展为东南第一州。③形胜和繁华:“形胜”指地理形势重要、交通便利、风景优美的地方。“繁华”是指人口众多,商铺林立,罗绮珠玑尽显奢靡。. 2、在《望海潮》一词中,柳永将精彩的笔墨放在了对哪些景致的描绘上呢?这些景致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 ①景致:钱塘江潮,都市盛状,西湖美景。②特点:宏伟壮观,富庶繁荣,美丽祥和。 3、《望海潮》这首词工于铺叙,善用白描,充分体现了柳永慢词的特点,试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明确: 柳永长于慢词,《望海潮》可见作者的铺叙技巧。 (1)上阕,主要勾画钱塘的“形胜”与“繁华”,大笔浓墨,高屋建瓴,气象万千。写法上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步步深化。①“烟柳画桥”三句写的是“都会”;②“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侧重于刻画“形胜”;③“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则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 (2)下阕,侧重于描绘西湖的美景、欢乐的游赏与劳动生活。写法上着眼于“好景”二字,尤其侧重“好景”中出现的人。①“重湖”三句描绘西湖的美景,其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天然朴实的佳言,是千古迷人的丽句。②“羌管弄晴”三句写的是下层人民。③“千骑拥高牙”写的是州郡长官。结尾又以赞美的口吻收束。 4、点染,是国画用语,指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描绘出一幅富有层次、和谐统一的图画。借到古典诗词中来,“点”即抽象的评点或总说,“染”即具体描写或分说,二者紧密相连,表现作者的情志。试分析本词中“点染”手法的运用。 明确: (1)上片中“东南”三句是点,接着从城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面貌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描绘,是染。 (2)下片中“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吟赏烟霞”是染,从山色之美、湖荷之胜、人文风貌之佳三个方面进行描绘。人是景中人,也是景中景。 5、词的下阕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杭州风貌? 明确: ①西湖湖山之美:重湖、桂子、荷花。②百姓生活愉悦:羌管、菱歌、嬉嬉。③长官生活休闲:千骑、乘醉、吟赏。④未来前景美好:图将好景。 6、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但他的《望海潮》却给人以豪放之感,原因是什么?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5a1f083c4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