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红山:满满的火星既视感

时间:2022-05-31 06:58: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内蒙古大红山:满满的火星既视感

作者:暂无

来源:《科学之友》 2019年第1



大红山,又名脑木更山,地处内蒙古四子王旗西北部,具体位于脑木更苏木所在地45 米处。山体为戈壁草原台地断崖,地质学界称为第三系标准地层剖面,南北长约15 千米,东西宽约10 千米,因砂土土质发红,望去状似红山,远近观瞻都极为雄奇壮观。山体南北走向呈长方形,远望像一条红色的丝带环绕在莽莽戈壁草原上。经内蒙古四子王旗乌兰花镇通往脑木更苏木的公路并经该苏木境内的三级公路可通往大红山。

火星般的地貌

大红山是一个独具丹霞地貌特色、经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批准的自治区级地质公园。这里由于风化、剥蚀等地质作用,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奇峰和类似的丹霞地貌。远远望去,其景观酷似火星。虽然大红山海拔不高,只有1 000 多米,但是这里的云层很低,像随手就能摸到似的。有一条笔直的公路可以通往山顶,两旁则是漫无边际、草木萧疏的旷野。大红山台地从平坦处突兀跌落形成断崖,经千万年风雨侵蚀,怪峰奇谷,形态各异,有的像巨鲸,有的像庞大的扇贝,有的酷似大鳄,有的又像抢滩的神龟。大红山的奇特之处还在于它的红色时暗时艳,毫无规律可言。每当山体变红时,便呈现出一片娇艳的景象。大红山山体顶部十分平坦,处于同一海拔高度,仿佛像是被某种神秘力量削平的。

走进大红山,它与平日我们所见的山峰在外形上完全不同,整座山就像是用红色的泥土堆成的。从山顶向下看,雨水冲刷的沟壑交错纵横。

这里的夏季干旱少雨,岩层也几乎没有蓄水能力,地表干涸龟裂。然而在远古时代,这里曾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湖水。6 000 多万年前,一汪湖水镶嵌在这片高原上,随着地球构造的影响,湖底向上隆起,湖水被蒸发殆尽。隆起的湖底沉积物在不断的风蚀、水蚀作用下,呈现出凹凸有致的红色山体。经过岁月的变迁,从古湖演变成山峦,逐渐形成了大红山现在的模样。

寻找神秘“那伽”

早就听闻大红山有一种神秘的药材叫“那伽”,这次前往正好一探究竟。据说“那伽”是一味中药,深藏于大红山之中。然而,大红山表面覆盖着粉沙质的黏土,土质很疏松,没有明显的腐殖质层,土壤含水量匮乏,属于缺少水分的状态,而且这里属于戈壁荒漠地带,夏季降雨量不足,很难有植物生存。

几经周折,我们向当地人求证“那伽”究竟为何物,后得知“那伽”俗称“龙骨”,属于骨骼类中药材,把“龙骨”磨成粉具有止血消炎的功效,还有安神催眠的作用。由此看来,“那伽”并不是一种植物。

“四子王旗脑木更第三系标准剖面及哺乳动物化石自然保护区”已被列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保存了古地理环境和古生物演化的诸多信息和密码,是我国第一座哺乳动物化石自然保护区。地层剖面埋藏的古代哺乳动物包括瘤齿兽、蒙古兽、棱齿貘、全脊貘、蒙古小雷兽、两栖犀、中柱兽等化石,而这些化石就是“那伽”。

神秘的古哺乳动物的骨骼埋藏在地下,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历了一个变质和石化的过程。这些骨骼吸收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和水土精华,性质发生变化,产生了一定的药用价值。

保护周边环境




大红山附近是一望无际的草原戈壁,自然条件恶劣,人烟稀少。在寸草不生的戈壁,一种名叫红沙的植物却坚强地生长着,奉献着仅有的绿色。

附近的牧民散居放牧,不远处就是“神舟”系列飞船落点。该区域偶尔可见世界罕见的野生动物盘羊,野驴、黄羊、狐狸更是经常出没,戈壁草原黄芪、麻黄草、荒漠苁蓉等野生药材丰富。

此外,这里还盛产发菜,被称为“发菜之乡”,20 世纪7080 年代,当地及外地农民纷纷涌入,过度挖掘,一度对草场形成较大破坏。目前,该区域草场实行畜群结构调整和禁牧措施,草场得到了休养生息,特别是大红山景区保护良好,无任何随意开发和人为破坏痕迹。

感受光影变幻

大红山一带有自己的小气候,刚刚还是烈阳高照,转眼狂风就卷着乌云而来,扬起漫天沙尘,一场久违的暴雨突然降临。戈壁上的降雨来势凶猛,去势迅急,几分钟后,一道彩虹跨越天际。

无论是晴日还是阴雨天,大红山都会呈现不同色彩,这对摄影者是极具诱惑力的。在拍摄大红山的时间里,可以慢慢地感知和触及这座充满神秘色彩的红色大山。凌晨4 时起床,天空微亮,昨夜的一场暴雨早已把干旱已久的戈壁滋润浸透。携带好摄影装备,驱车前往大红山山顶,晨曦的光线透过云雾散射在山峦中,几座山体的峰尖被光线打得通红。半分钟后,光线逐渐偏移。就在这时,一阵强风来袭,天空中的云雾像是被什么驱赶似的吹散开来,瞬间整个山顶被笼罩在云雾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60c6d7767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