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音韵在文学的发展中充当了什么角色

时间:2022-11-27 09:14: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问题:中国文学中,从《诗经》到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汉语音韵在文学的发展中充当了什么角色,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请一言以蔽之)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甚至在民歌中也没有不押韵的。一首诗有没有押韵,我们在诵读的时候都会觉察出来。诗歌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的韵母。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也就是闻一多所说的诗歌“三美”的音乐美。

然而,有时候我们读古人的诗词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甚至很不谐和。这是因为时代不同,语言发展了,语音发展了,我们用现在的读音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用了。例如唐代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xie),白云深处有人家(ji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huaXiajiahua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sia(s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

历史上,音韵随着语言变化、发展,影响着诗词的变化、发展。虽然到魏晋时期,才出现我国第一部韵书,但并不影响古人在创作诗歌的时候用韵。《诗经》时期,诗歌多以四言为主,诗句通过换韵、换句、换音步,而造成了重章叠句的节律风格,从而达到了回环往复,一咏三叹的音乐效果,使得情感得到反复的表达与宣泄。

例如,《陈风·月出》中

月出皎(jiao)兮,佼人僚(liao)兮。 舒窈纠(jiu)兮,劳心悄(qiao)兮。

月出皓(hao)兮,佼人懰(liu)兮。 舒忧受(shou)兮,劳心骚(sao)兮。

月出照(zhao)兮,佼人燎(liao)兮。 舒夭绍(shao)兮,劳心惨(can)兮。

诗中句句押韵,全诗皆韵,是一首典型的双声叠韵的诗。可见,《诗经》时期,虽然诗人不懂音韵学,但有自觉押韵用韵的意识,因而,音韵服务于《诗经》使诗歌具有音乐性。

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形成了楚辞,所以楚辞本身也带有音乐性。“疏缓节兮安歌;陈等瑟兮浩倡”是《九歌》对楚辞节律特点的概括。楚辞多用“兮”字,形成了独特的句尾兮字、句腰兮字,这种节奏延宕的韵律特点。我觉得这样的句尾同韵同字的现象,是在音韵学的初级阶段的风格化运用。

汉代的赋是介于诗和文的诗歌形式,形式上,多用韵,但只能吟诵,已经脱离诗经、楚辞式可以歌唱的风格。汉大赋内容铺排,气势磅礴,包容万象,韵律上多用连绵词、双声叠韵的各种变化创造音响美。所以,双声叠韵和连绵词是汉赋运用音韵的显著特征。

汉代时期还产生了一种诗歌形式,乐府。乐府本来是配乐的,也被称作“曲”“词”“歌”“行”等。发展到唐代,诗歌达到了鼎盛时期,对诗的种类的划分也变得复杂了。从格律上看,诗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类。古体诗是按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庾信的诗歌,都算是古体诗,所以,依照古代的诗体,也没有一定的标准。今天我们对古体诗近体诗的区分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其他都是近体诗。一般认为王

1




维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调》,都是近体诗的形式。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在音韵方面,律诗要求押平声韵,而且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形成了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因而,古人写律诗必须严格按照平仄规则来写,必须按照韵书来押韵。诗韵共有106个韵:平声韵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例如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七言律诗用的是上平声的十三元韵,但是第一句韵脚却用了十二文韵的“纷”字。这种首句用邻韵的现象说明了第一句押韵与是自由的,只要朗诵起来谐和也是可以的。所以,律诗的严格性也不是绝对的,毕竟,音韵服务于诗歌而不是诗歌束缚于音韵。

伴随着乐府的发展,到了隋唐时期,逐渐形成了新音乐于是产生了配合新音乐的歌词,叫做“词”。词大概产生于盛唐,但是兴盛于宋代。词最初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的,所以词的音乐性很强。词是长短句组成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而关于词韵,却没有任何正式的规定。据说,戈载的《词林正韵》是根据名词人的词斟酌而定的。他把平上去三声分为十四部,入声分为五部,共十九部。其实,这十九部不过是把诗韵大致合并,然后结合语音的发展和方言的影响而成。所以,从唐代到宋代,音韵和诗词的关系已经很密切了,而且音韵服务诗词的功能也更系统了。

到了元朝,元曲兴起。元曲继承了格律诗和词,在音韵方面也有了新的发展。因为市民经济的发展,元曲更接近世俗生活,接近市民的口语,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使得它能雅俗共赏。曲既有格律诗般的关于字数、平仄的要求,又能在定式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以添增句,所以曲在体式上具备“格律与自由”的统一。此外,元曲以北方方言为准则,分四声、定平仄、归韵类,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风格。所以,在音韵服务于元曲的同时元曲也创新了音韵,记录了元朝时期的音韵学。

综上所述,一言以蔽之:中国文学中,从《诗经》到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汉语音韵在文学的发展中既服务于诗词曲赋,使其更像是诗词或是更有音乐性,同时又通过诗词曲赋不断继承发展。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61ce81b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