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窗》《蚀》和《子夜》赏析

时间:2023-03-15 11:02:4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天窗 《蚀》和《子夜》赏析



茅盾(18961981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1927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的笔名。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他亲自参加过大革命的斗争实践,同时又从事外国文学的译介和文学理论研究与批评。这些使他足以具备开创新的小说创作模式,成为“社会剖析小说。最有代表性的作家。其创作实践的成果,以《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子夜》最具有代表性。

《蚀》三部曲由三个有内在联系的中篇小说组成,是茅盾的处女作。它主要写现代青年的三个时期:“(1)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2)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3)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茅盾:《从枯岭到东京》,《茅盾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30页。)《幻灭》主要描写章静女士在革命与爱情之间不断地追求,又不断地幻灭的心路历程。小说反映了追求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革命的认识过于理想化,缺乏艰苦斗争的思想准备。如鲁迅所言:“对于革命抱着浪漫谛克的幻想的人,一和革命接近,一到革命进行,便容易失望。”(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34页。)《动摇》的主人公叫方罗兰,其特点是“无往而不动摇”。他身为县党部委员和商民部部长,却缺乏革命的坚定性,让善于伪装的土豪劣绅胡国光把持了县党部大权,导致革命失败;爱情上也心存异念,禁不住浪漫女性的诱惑。作者既写出了大革命失败的真实原因,也说明在尖锐复杂的社会斗争中小资产阶级革命者思想性格某些本质特征。《追求》则描写大革命失败后,张曼青、王仲昭、史循、章秋柳四种类型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历史悲剧。他们的追求国脱离时代和人民大众,没有正确的奋斗目标,结果都归于失败,或绝望消沉,或自甘堕落。小说浓厚的悲观色彩,实际上是作者主观情感的对象化显现。《蚀》开始表现出茅盾善于大规模反映时代生活和历史风貌。刻画性格复杂的人物和细腻的心理描写等特色,而到创作《子夜》时,这些特征更为突出,技巧也更加圆熟。

19331月出版的《子夜》,代表着茅盾小说创作取得的最高成就,也是30年代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重要成果,其影响深远。《子夜》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及时地描写具有思


想深度和能揭示历史发展方向的重大题材与主题。他在《仔夜》写作的前前后后》中说:“我写这部小说,就是想用形象的表现来回答托派和资产阶级学者: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买办阶级的压迫下,是更加半封建半殖民地化了。(载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4期,第二页。《子夜》基本上实现了这一创作意图,形成它与鲁迅、巴金、老舍等人的小说迥然有别的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

《子夜》的第二个特点是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与尖锐的矛盾斗争中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民族资本家吴荪甫是写得最成功的,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著名典型形象之一。

吴荪甫是30年代初期民族资本家中的“强者”,他资本雄厚、有魄力、有手腕,熟悉现代科学管理方法,且刚毅、果断、雄心勃勃。但他生不逢时,面对诸多矛盾与困境,始终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同时也展示出自身思想性格的复杂性与多面性。首先是在他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中,既表现出一定的自信心与反抗性,又表现出很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其次是在他与朱吟秋等中小资本家的矛盾中,表现出精明强干而又贪婪残酷的性格。第三是在他与工人农民的冲突中,表现出反动性和虚弱的本质。第四是在他与家人、亲属的关系中,表现出独断专横的封建家长作风。作为民族资产阶级的“末路英雄”,吴恭甫悲剧的意义在于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本质特征,也说明茅盾非常注意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角度,多侧面地、立体化地刻画人物性格的特色。 宏大严谨的结构,是《子夜》又一个显著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统摄全局,提示线索。小说开头3章通过为吴老太爷办丧事的活动,介绍了主要人物及其相互关系,提示全书的矛盾线索,如公债市场、信托公司、裕华丝厂、双桥镇等,且条条线索无不与吴恭甫相关联。

2)主次分明,穿插巧妙。小说以吴苏市与赵伯韬之间的矛盾为主线,以吴有甫兴办实业和公债投机为重点来结构故事情节,适当穿插一些故事与人物,如第4章的双桥镇农民暴动,6章的知识分子的活动与爱情纠葛,8章的地主冯云卿等人的投机行径。这种结构安排既突出主干,又丰富、充实了作品的内容,再现了社会生活本身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使得叙事张弛有度、节奏感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63af2e1b8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7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