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多种读法 http://www.zhwh365.com/article_1420.html “《论语》热”是近年来学术界与文化界一种值得分析的现象。《于丹〈论语〉心得》、《丧家狗:我读〈论语〉》等书的面市,再次引起人们对《论语》这部儒学原典的关注。同时,作者的理解与诠释方式也成为聚讼纷纭的焦点。 如果生活在汉朝,对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论语》是通俗的,但因为是给孩子们读的,也要简单地注一下字词,因此,远在汉代就有人为《论语》作注了。由于语言、文字、社会背景的不断变迁,历代都有为《论语》作注的。那么,《论语》这本儒家文化经典有多少种读法呢? 一百人心中有一百种读法。古往今来注解《论语》极多,到底它有多少注本?大概很难统计。就孙殿起《贩书偶记》记载其所过目的《论语》(包括《四书》)注本就有二百三十多种之多;1916年日本学者林泰辅刊行的《〈论语〉年谱》中著录了《论语》注本三千余种。这些也大多还是民国以前的著作。入民国之后,西学东渐,不管对儒学肯定还是否定,更刺激了对儒学的研究则是不言而喻的。无论新学还是旧学,都有重新研究《论语》之举,又出现了不少新注本。 按照哲学诠释学的观点,经典作为一种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的作品或“本文”,属于“历史流传物”的范畴。经典产生于特定的“视域”,体现了经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同样,后世的读者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也离不开一定的“视域”,即读者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由于时间距离的存在,这两种“视域”之间是有区别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处于相互隔绝、彼此孤立的状态;相反,二者总是通过习俗、传统等相互联系,统一于历史这个贯通古今的“大视域”中。而所谓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实际上就是后世的读者从自身所处的“视域”出发,在历史这个“大视域”中和经典作家所处的“视域”实现“视域融合”的过程。经典诠释的空间,也就是历史这个“大视域”。 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以“返本开新”为宗旨,相继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从而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独特的经学传统。就此而论,《论语》的价值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其读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经学传统虽然在后来发生过某种程度的断裂,但《论语》的价值光芒并未因此而黯淡。 经典的开放性、经典诠释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经典诠释就是一种天马行空、率性而为的行为。相反,人们常常是在两种相对固定的路径中来理解和诠释经典的:一种是考古学的路径,即着重于经典成书的年代确认 、版本辨析、字词训诂等方面的“史料考证”;一种是历史哲学的路径,即读者将自身的价值关切和意义追寻“置入”经典和历史传统中,寻找二者在哲学层面的共鸣与升华。从对《论语》等儒家经典的诠释来看,这两种路径可以分别从汉学和宋学中找到根据。前者注重“实事求是”,强调“六经皆史”;后者注重“义理”,强调“借经以通乎理耳,理得,则无俟乎经。” 这也构成了中国经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分歧。两种诠释路径的特点,借用王国维先生的话说,前者“可信”但不一定“可爱”,后者“可爱”却不一定“可信”。 如何摆正“可信”与“可爱”之间的关系,似乎是今天理解与诠释《论语》等经典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国学书籍种类多 儿童学习国学;读什么,怎么读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4-01/13/c_125992623_2.htm 1月2日,安徽省合肥市安居苑小学开展“拥抱2014 经典诵读”活动,几百名学生齐声诵读《三字经》等经典著作,场面蔚为大观。学校希望通过引导孩子们诵读经典著作,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无独有偶,去年也有媒体报道称,武汉市教育局要求小学生每天坚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10-20分钟。国学重回教育领域,让孩子从小接触国学经典,这当然值得提倡,但究竟孩子从多大开始阅读为宜,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学习经典著作?这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 种类繁多的国学书籍 笔者走访了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以及学院路上的几家新华书店,看到少儿读物区里有琳琅满目的国学类读物。包装精美的《三字经》、《唐诗三百首》、《弟子规》„„整齐排列。随意翻开几本,可以看到著作原文都配上了汉语拼音注释和卡通插图。还有精装版本的国学经典系列,里面带有DVD同步教学视频。当然,价格也不菲,配有6张DVD和3本经典著作的儿童套装售价将近200元。 因为是工作日,书店里的儿童和家长不是很多,笔者随机采访了带着4岁女儿挑选书籍的谢女士。“我女儿在幼儿园中班,听其他家长说是时候该让孩子读点《三字经》了,这才来买书的。”谢女士说道,“现在孩子自己肯定看不懂,但是我觉得让孩子现在接触一点对以后肯定有好处。” 儿童国学类图书市场的繁荣,从侧面印证了“国学热”现象。书店管理人员介绍说,这些国学类儿童读物销量很好,购买对象从四五岁到小学一二年级的都有。面对种类繁多的同类型书籍,家长和孩子应该如何选购?她也给出建议,孩子年龄小,大多需要在家长指导下阅读,以家长看得懂、说得清为宜,毕竟国学经典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理解很困难。 国学回归是历史必然 近些年“国学热”兴起,小学生诵读经典、穿汉服、进国学班等各类新闻不断涌现。面对此现象,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冉启斌副教授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说:“这些年‘国学热’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19世纪中期以后,中华民族遭到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传统文化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和挫败;‘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传统文化的根基;‘文革’又形成了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破坏„„如今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有了重新认识,国学重归主流,实属必然。”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65b6540af45b307e8719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