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物在社会学的名词解释 “剩余物”在这里指非逻辑行为(社会学)(主观动机和客观目的不一致)或伪科学理论去掉逻辑的外壳后所剩余的东西,即不变的非逻辑的核心,是本能、情感和潜意识的表现(中介物),它不是情感或心理状态,而是我们没有直接认识,或许也不能间接认识的情感与行为之间的中介物。李嘉图的著作中到处都相应地有着如“一个民族的风俗和习惯”之类的剩余性范畴.那些在范畴之外的经验事实,只有从反面加以陈述 ,也是与其他事物相对照来从反面界定的,因此是一个剩余性范畴。用来解释种种已知其存在的事实,这些事实即使或多或少得到恰当的描述,然而它们在理论上得到界定,是出于它们不能适合该体系的经过明确界说的范畴。在某些方面、在某种程度以及某些条件下,人类的行动是合理的。也就是说,人们使自己适应于他们所处的状况,并采取接近于达到其目标的最有效的方式来使手段适应于目标。而且,这些手段同达到其目标的条件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能够用经验科学的方法加以验证,乃是“人所共知”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6df35bdef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5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