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你知道古人是怎样发现经络的吗?

时间:2023-10-05 01:48:2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经穴】你知道古人是怎样发现经络的吗?

中医的经络一直是一种神奇的存在着。它是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观察总结而逐步发现的。今人从文献资料分析,古人对经络的总结发现主要是从这几方面着手的。

针灸等刺激后感应传导现象的总结

古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针刺穴位或一定部位时,患者会产生酸、麻、胀、重等主观感觉,称为“针感”。 这种“针感” 常沿着一定路线向远部传导。《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中气穴,则针游于巷。”温灸时也有热感由施灸部位向远处扩散。经过长期观察,古代医家逐步认识到人体各部有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联系通路,从而总结出经络分布的轮廓。

腧穴主治功效的总结

在长期的针灸临床实践中,古代医家发现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还能治疗某些远隔部位的病证,而且这些主治范围基本相同的穴位往往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线路上,为经络的存在提供了佐证。

气功“行气”感的反复出现

气功,古代称为“导引”“行气”。《灵枢·官能》载:“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在导引、行气过程中,随着呼吸的调整、心神的内守、肢体的舒缓,常常出现“气”在体内有规律地流行的感觉,这种感觉的反复出现,有利于对经气的认识和经络的发现。战国初期的文物有一玉佩,上刻有文字,名《行气玉佩铭》 铭文中“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就是关于气功行气过程的描述,意思是呼吸深沉使气积蓄(于丹田)会出现气的上下运行。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一幅画有各种姿势的“导引图”与记载十一脉的文字连在一起,说明导引、行气与经络的密切关系。

体表病理现象的总结

古代医家在医疗实践中发现,当体内某一脏腑发生疾病时,在体表相应部位可出现一些病理现象,如压痛、结节、皮疹、皮肤色泽改变等异常反应。《灵枢·背腧》记载:“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


痛解,乃其腧也。” 就是说脏腑有病,就会在体表相应部位出现反应,按压反应部位,病痛也随之缓解。《素问·脏气法时论》也记载:“心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鹰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通过对体表病理现象的反复观察,发现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并且与经络有密切的联系。

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灵枢·经水》记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定数。”可见,古代医家通过临床观察和对尸体的解剖,在一定程度上对内脏的位置、形态及某些生理功能有了直观认识,发现人体分布着许多与四肢相联系的管状和条索状结构,观察到某些脉内血液流动的现象等。 这些观察对认识经络有一定的启发。经络发现的途径可能是多方面的,各种认识相互启发,互相佐证,彼此补充,从而使人们对经络的认识逐步完善。

温馨提示 各位亲们:

本平台分享的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寻求专业医师指导。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6e2d15f29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