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学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

时间:2023-01-02 23:25:3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解释学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

作者: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8





(江苏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要:狄尔泰试图将解释学发展成为解释人文科学的普遍方法。他作为解释学里程碑式的人物,又将解释学引入心理学,并引起多位学者对两者进行研究探讨,促使解释学对西方心理学方法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解释学;精神分析学;影响

中图分类号:B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8-0043-02

解释学(Hermeneutics)最初是为了在研究圣经及考究历史典籍时理解文本的涵义所产生的。因此又译为释义学、阐释学。解释学在古希腊是指阿波罗神庙中对神谕的解释,在中世纪则是用以对圣经或古典文献进行诠释或注释的具体方法[1]。但是它作为一门哲学理论,专门研究意义、理解和解释,是从19世纪以后开始的。

解释学从最初作为解释的一种方法到发展为哲学理论经历了3个阶段,对精神分析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古典精神分析学是由弗洛伊德建立的,他认为解释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学科。在他研究患者的外显行为过程中,开始逐渐对行为意义进行理解而不再限制于物质原因。当时盛行于欧洲的解释学方法论也开始潜移默化的被他所接受。阿根廷精神分析学家埃切根认为:“弗洛伊德工作的许多方面必须置于解释学的领域……精神分析不处理能够解释的事实,而处理能够透过理解而达到的意义。”[2]

—、方法论解释学与精神分析学

将文本进行解释看作一种单纯的技术,这是古典解释学家的观念。但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却认为解释或理解的过程,是语言过程与心理过程两者的结合。因此他主要致力于建立一般性的、统一性的理解问题的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他认为“解释学是避免误解的艺术”。解释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客观性原则与主观性原则之间这个关键的内在矛盾。他的一般解释学为理解和误解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他认为在语言上坚持“整体性”与“历史性”原则。在精神方面,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进入作者(创作时)的精神境地,即回到作者的思想源头重新体验或在再现作者的心境[3]。理解和解释的过程也就是重建作者原意的过程,需要语言解释与心理解释的共同努力。

弗洛伊德在长期的对精神病人的治疗中逐渐建构了自己的精神分析理论。解释学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对于文本中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意义进行理解和解释。这种方法与弗洛伊德从患者的外显言语及行为去挖掘他们内在的隐藏的意识是志同道合的。同时,弗洛伊德继承了施莱尔马赫的思想即整体性原则,他说到:“无意识的字母并不是一种借喻,而是一种标记,即对一些本无联系的因素被严密地编织为一种合乎逻辑的序列的标记。”[4]

狄尔泰对解释学进行了生命哲学化方面的发展。狄尔泰试图通过探究将解释学演变成解释整个人文科学(文本)的普遍方法。狄尔泰认为,“理解就是从生命的外在表现中获得内在


的生命知识的过程”,或者是“在外在世界的物质符号基础上理解内在的东西的活动”就是说从外在的东西来理解和解释内在的世界。他强调了“移情作用”的意义。并对施莱尔马赫所提出的“解释学循环”作了新的阐发,他把它扩大解释为认识局部与认识整体的循环,他还认为在理解与体验之间也存在这种循环。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狄尔泰提出的体验、移情作用和人的心理活动的“解释学循环”等观点有所体现。弗洛伊德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特别重视患者的心理体验。他认为患者的心理如果能够通过体验、移情等方式重新建构,患者的症状就会有所改善。他首创的“自由联想法”的心理疗法:使患者通过催眠进入潜意识的层次并与其进行交谈,将患者表现出的言语、行为等放在患者整个生命历程中去解释。当病人理解了自己症状的产生过程,其症状就会有所减缓直至消失。症状的分析、缓解及消失可以看做是对文本的解释过程,分析者进入患者的内心真实的体验。

二、本体论解释学与精神分析学

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强调理解的客观性必须放弃先见,但这与文本本身无法避免先见相矛盾,必须另辟它径才能使其发展,这项工作是由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来完成的。海德格尔试图建立一种本体论解释学,核心思想即“理解是存在的基本方式”[5]。即“理解”是解释的基础,解释就是理解的整理,且文本的解释受理解的前见的制约。海德格尔说:“无论如何,只要某物被解释为某物,解释就本质的建立在前有、前见与前设的基础上的。一个解释绝不是无预设地去把握呈现于我们面前的东西。”[6]

伽达默尔继海德格尔之后,也认为理解和解释不是一种方法,而是“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解释学就是此在对存在的辩证性、实践性的理解。他认同理解者带有自己的偏见和成见,即理解具有历史性。理解的对象是包括人和活动的一切文本,如历史、文献、创作等。这些文本是作者的视域产物。但是理解者会以自己的视域去解释这些相同的文本这时就会产生两种视域的对立。那么对这个文本要想产生有意义的、新的理解就必须将对立融合起来,便达成所谓的“视界融合”。然后理解者对文本的理解与文本的真正意义一起处于不断融合,不断产生的过程时,就构成了所谓的“效果历史”。融合及不断产生的过程就是理解者与文本相互作用的阶段,并最终产生统一物,这个作用的阶段就是视界融合的过程。

最初,弗洛伊德触及到对梦的关注,是为了更好地探究精神病症。他试图通过对梦的解析,达到对患者精神病症的治疗。对梦的解析过程中,治疗者的理解与患者的梦所表现的真正意义进行作用,达到视界融合。弗洛伊德在寻找患者症结时,依据了伽达默尔的一些观点。例如对病源的理解,精神分析中认为其具有非唯一性。患者在被分析的过程中,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个体,因而不存在唯一的理解。最后的理解是分析者与患者理解的相互统一体[7]。这与“效果历史”的实质不谋而合。

精神分析理论受到本体论解释学的启发,在方法上有了新的发展。精神分析在心理分析中应重视患者的意识层面和潜意识层面。并注意患者与分析者自身的历史文化经历,从而能积极有效的进行沟通与治疗,达到视域融合,形成效果历史。

三、现象学解释学与精神分析学

利科认为解释学应该是认识论、本体论和方法论的统一。他试图通过建立文本理论,从分析语言开始,借助现象学方法,最后进入本体论层次,本体论层次上统一起来。

利科认为解释学是关于与文本相关的理解过程的理论,文本的话语的实现问题是其核心。利科认为语言符号具有多义性,对文本进行语义分析,才能揭示文本的意义。他认为解释的目的在于从第一层明显的意义里解读第二层隐藏的意义。




弗洛伊德说:“梦的显意(即梦的内容)犹如象形文字一般,其符号必须逐一地翻译成“梦的隐意”所采用的文字。”实际上这就是一个透过表层符号,来追求深层结构的释义解释过程。在他看来,患者的梦表现了压抑的欲望的释放。患者的梦的内容包括内隐的思想及外显的满足,分析者要探索的是内隐的真实的潜意识的欲望。这才是是梦的真正含义。而外显的内容只是掩盖内在的欲望。弗洛伊德在对患者进行精神分析的时候,通过对患者提供的缺乏逻辑,甚至荒谬的文本进行解释,从而有效的治疗患者的精神病症。

解释学将人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现象看做文本进行解释,并支持心理学的人文科学走向,促进精神分析学的发展和创新。因此解释学作为西方心理学方法论的“第三势力”,给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精神分析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局限性,在精神分析学中解释学的应用也有限制,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

参考文献:

1〕〔3〕〔6〕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14.

2R. H. Etchegoyen Psychoanalysis Today and Tomorro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1937.34.

4C.克莱芒,P.布律诺,L.塞弗.马克思主义对心理分析学说的批评.商务印书馆,1985.26.

5〕刘衔华,段军平.解释学从源流到近代[J].理学之人文科学方法论的确立.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0)20-22.

7〕马雅菊.解释学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J].文教资料,2008,(11:85-87.

(责任编辑 徐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740412bde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