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千年凄艳绝美的《梁祝》传说令后人垂泪同情,既惜梁山伯的英年早逝,又怜祝英台的红艳薄命。但人们还是心存疑虑:历史上究竟有没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真人真事?如果有,那么“同窗三年仍不识英台女儿身”、被“小九妹嗔骂其‘笨如牛’”的“傻书生”梁山伯,又凭什么魅力吸引祝英台的呢?有关专家就此发表的一些看法颇有见地。 首先,“梁山伯”确有其人。史载:“梁山伯,会稽人,生于东晋穆帝永和壬子年三月一日(公元352年),东晋简文帝咸安年间,举贤良为县令,卒于东晋孝武帝宁康癸酉年八月十六日辰时(公元373年)。”梁山伯在今宁波、鄞州区一带做过两年县官,死时仅22岁。 史料还详细记载:“梁山伯率领当地百姓兴修水利工程,积劳成疾,死后葬于西清道源九龙墟。”根据1997年8月在宁波梁山伯古墓址考古发掘看,出土的晋朝绳纹水井罐、水波纹四系青瓷罐、双素纹三兽足熏炉、谷仓等陪葬品,显示该墓主人与“县令”身份相符,且墓址就在今日鄞州区的“九龙墟”。另从墓砖、墓形规制判断,证实该墓属晋代无疑。 其次,“祝英台”是虚构的。据史料记载,梁山伯生前为官清正,深受百姓爱戴。他英年早逝,百姓万分悲痛,葬其于九龙墟时,发现已有一座“祝英台女侠之墓”(古墓)。古墓中的“祝英台”,并非传说中的“同窗求学祝英台”。那么,“梁山伯”凭什么魅力吸引虚构的“祝英台”?专家认为,国人有个传统理念――“清官侠女骨同穴”。既然梁山伯是个清官,又英年早逝,那么就把已作古的“祝英台女侠”阴配成夫妻,同穴合葬。 后来,人们把这则真实事件逐渐演变为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经典故事,直至发展成“梁祝化蝶”的传说,并通过各剧种形式在全国各地乃至东南亚国家广泛流传。 另据研究梁祝文化40多年的蒋尧民先生介绍,大量证据显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江苏宜兴人氏。其证据主要来自几个方面,其中在县志证据方面有较大突破。据宋咸淳《毗陵志》记载,在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的《善卷寺记》中就有关于梁祝是宜兴人的说法,比现在公认的公元550年梁元帝《金娄子》中的最早记载还早70年。其次从宋代开始,宜兴就不断出现关于梁祝故事诗的系列,有证据还表明梁祝化蝶情节也是在宜兴形成的,而不是人们公认的发源于宁波。同时在冯梦龙的传奇小说中,也有不少关于梁祝为宜兴人的记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77f6c440912a21614792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