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韵味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讲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在了解诗歌体形特征基础上,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学会鉴赏诗歌。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又要通过一定量的鉴赏实践学会鉴赏诗歌。 二、重点与难点: 本次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在于诗歌鉴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为主,辅以讨论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 四、教学步骤(1课时): 解题: 所谓诗歌的韵味,是指潜伏在诗歌语言表层之下的深层意蕴,是需要读者在阅读诗歌之后,掩卷沉思,反复玩味,深入发掘才能领悟到的,它较之诗歌的形象、情感更为内在,更难以言传,难以指陈,同时也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 导入: 在我国古代诗论家中,钟嵘、刘禹锡、柳宗元、司空图、苏轼、严羽对此都有过阐述,其中以司空图的阐述影响最大。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一文中把品味诗歌比为饮食,主张在酸咸之外,领会“醇美”,即他所说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讲授: 综合古代诗论家的论述,诗歌的韵味至少包含了诗的思想、哲理性意蕴以及深层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1、 诗的思想 所谓“诗的思想”,也就是寄寓在形象之内、揉合于感情之中的诗歌主旨。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举例赏析: 《江雪》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因此,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显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 2、 哲理性意蕴 诗是最富于哲理性意蕴的文学体裁,而当诗一旦蕴涵某种哲理,也就产生了意中之 意,味外之味,使人“挹之而源不穷,咀之而味愈长。” 举例: (小组讨论,发言,领悟其中的哲理意蕴)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冰心《繁星·春水》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 英国·雪莱《西风颂》 断 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3. 文化心理结构 流动于每一部诗作具体意象系统之中的,乃是一种民族文化心理之魂。它常常半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来,潜伏于人的潜意识之中。 朱光潜先生《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 文中对西方诗和中国诗从人伦、自然、宗教和哲学三方面进行比较。我们不妨取其关于“人伦的比较”进行阐述: 西方关于人伦的诗大半以恋爱为中心;中国叙人伦的诗,通盘计算,关于朋友交谊的比关于男女恋爱还要多,在许多诗人的集中,赠答酬唱的作品,往往占其大半。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前,所以称容赞貌、申诉爱慕之情者最多;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后,所以最佳者往往是惜别悼亡。西方爱情诗长于“慕”;中国爱情诗最善于“怨”。综观全体,我们可以说,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 从朱光潜先生对中西人伦诗的比较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潜藏于不同民族的诗歌意象层面之下的,正是不同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 说明: 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实际情况,我将课本上深奥难懂的理论化为浅易,同时配合多媒体教学,图文兼收。一、少讲理论,多举例分析;二、努力贴近生活,喜闻乐见;三、举例丰富,便于理解;四、理论联系实际;五、适时讨论,调动学生参与性与积极性。这样,学生才会更易懂、更好学、更易理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8380c1ed7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