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明玉 中文一班 2008221102110040 时间 明代前期 流派或文学现象 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 高启《吴越记游》 杨基《忆昔行赠杨仲享》 袁凯《江上早秋》 创作风格或创作主张 表现时代的创伤与个人的遭际以及诗人在特殊环境中所产生的忧郁与彷徨,基调凝重悲怆。 产生背景 元末明初的战乱;开国之后明太祖的政治整饬。 同上 主要文学成就 多写个人真实感受,读来感觉真切。 明代诗文发展概况 明初诗坛 “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袁凯 明初文坛 宋濂 刘基 宋濂《秦士录》 主张“文以明道”注重刘基《郁离子》 “以道为文”的文道一元论。 人物传记,寓言散文及记事写景之作成就突出,尤具有代表性。 台阁体 杨士奇 杨荣 杨溥 杨士奇《赐游西内容贫乏,多是应制、这些诗人苑同诸学士作》 颂德之作。艺术上讲究多是身居杨荣《随驾幸南雍容典丽,缺乏生气, 要职,生海子》 活较为优裕;国家太平加上政治统治较严,导致诗人视角狭窄。 李东阳《春至》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台阁体束《茶陵竹枝歌》 对声调节奏掌握。 缚文学发展。 茶陵体 李东阳 谢铎 侧重反映个人生活与精神状况的内容;对前复古七子有影响。 明代中期 复古前七子 李梦阳 何景明 李梦阳《自从行》 何景明《点兵行》《津市打渔歌》 提出重视真情表现的主情论调,反对用一种道德模式去塑造不同人物。强调文学自身的价值,另外,还重视时政,写出一些针砭时事的作品。 但过多重视古人诗文法度格调,影响了作家情感自由的充分表达。 他们对文学现状的不满与对文学本质的理解, “真诗在民间”之说,反映前七子文学观念由雅向俗转变的一种特征,散发出浓烈的庶民化气息。 在复古的旗帜下,努力为文学寻求一席独立的地位。 在重视文学独立的基础上,增强了对文学本质的理解。 产生了一些含有文学意味的篇章。 复古后七子 王世贞 李攀龙 谢榛 王世贞《伤古在学古过程中特别对 柟》 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谢榛《渡黄河》 于强化和具体,同时也强调作家的思想感情。 但过分注重对古体的揣度模拟,以至于难脱蹈袭的窠臼。 嘉靖 唐宋派 王慎中 唐顺之 茅坤 归有光 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归有光《项脊轩志》 创作风格主张效法唐宋,提倡唐宋文风。强调文以明道。 但过于追求理正法严,不免失之于沉滞。 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作为反拨对象。 晚明 童心说 李贽 李贽《焚书》《赞刘谐》 极具叛逆色彩与反抗今年精神,强调人的个性与自身的价值,否定传统思想权威至高无上的地位。 对晚明社会反抗传统系统体系起着启蒙作用。 “其诗文变板重为轻巧,变粉饰为本色,致天下耳目于一新。”——《四库全 公安派 袁宏道 袁中道 袁宗道 袁宏道《叙小修以“性灵说”为核心的诗》 文学主张,直写胸臆的袁中道《听泉》 抒情特征,清新轻逸的艺术风格“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诗归》。 但矫枉过正,从“独抒性灵”走向俚俗肤浅的 极端,客观上淡化了文学创作的艺术审美特性。 竟陵派 钟惺 谭元春 张溥 陈子龙 夏完淳 钟惺《诗归》 谭元春《咏永久封山泉》 陈子龙《岁暮作》 夏完淳《细林夜哭》 在总体上追求一种幽深奇僻孤来独往的文学审美情趣。 书·袁中郎集》 明末 复社与几社 提倡在学习古法中贯 穿作家个人的真情实感,即所谓“精以独至为真,文以仿古为美”,求学古与求真的统一。 文体 八股文 体裁特征 对偶性 成化以后,句式趋于严格化。 代表人物:王鏊 内容特征 要求贯穿“代圣人立说”的宗旨,刻板的阐述所谓圣贤的僵化说教。 影响或者成就 一些表现手法及理论曾对明清时代的散文诗歌及至小说、戏曲的创作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但形式的限制,束缚了作者的创作自由,给文学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晚明小品文创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对现代散文创作及现代散文作家如周作人,林语堂等有深远影响。 晚明小品文 体制较为短小精练,清隽灵巧。 代表人物:张岱 生活化、个人化在文章反映日常生活状貌及趣味,表现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和审美情调。 关于明代诗文的一点感想: 王国维《人间词话》第五十四篇说“……盖文体通行即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它体,以自解脱……”所以明清时期小说盛行,而诗文似乎在做垂死挣扎,它的所有努力只不过是对前人的模仿,如明代复古前后七子,唐宋派。到晚明时期,虽有公安派略有创新,以清新轻逸的小品文著世,但也有明显的气势不足和难登大雅之堂的感觉,灵动有余而气势不够。 这似乎是所有文体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对于现代总是在说的“诗歌已死”的论调,还真是没必要太在意,毕竟现在不是诗歌的时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85432e6ea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a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