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忆江南古诗毛笔书法作品 ?忆江南三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词作品。这些诗作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同时,这些诗作的书法作品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与魅力。下面是我整理的。 忆江南古诗毛笔书法作品 第一首泛忆江南,兼包苏、杭,写春景。全词五句。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接下去,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日出〞、“春来〞,互文见义。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古诗毛笔书法图片 杜甫写景,善于着色。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诸句,都明丽如画。而异色相映衬的手法,显然起了重要作用。白居易似乎有意学习,如“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秋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题岳阳楼?、“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正月三日闲行?诸联,都因映衬手法的运用而获得了色彩鲜明的效果。至于“日出〞、“春来〞两句,更在师承前人的根底上有所创新:在明媚的春光里,从初日、江花、江水、火焰、蓝叶那里吸取颜料,兼用烘染、映衬手法而交替综 1 2 错,又济之以贴切的比喻,从而构成了阔大的图景。不仅色彩绚丽,耀人眼目;而且层次丰富,耐人联想。 忆江南的创作背景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余年,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 而作词的具体时间,历来说法不同。有说在白居易离苏州之后;有说在开成三年838年;有说在大和元年827年;王国维那么说写于“大和间〞。这些说法,笼统简单,缺乏事实根据。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此词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2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9434cd209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