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 体裁:诗 题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 名字:苏轼 年代:宋代 描述: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翻译: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原文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赏析: 赏析一:创作背景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赏析二: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作者巧妙地将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片面性以及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的深刻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赏析三:艺术特色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想象的空间。进一步表述这两句诗的丰富内涵,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赏析四:语言赏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语言给人以精妙之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给人以神秘之感。 考点 一、必背名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释: 关键词:横看 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关键词:侧 侧面。 关键词:各不同 各不相同。 关键词:不识 不能认识,辨别。 关键词:真面目 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关键词:缘 因为;由于。 关键词:此山 这座山,指庐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9a4a4a157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