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一个动听的形容词

时间:2022-04-05 09:16: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清明”一个动听的形容词

作者:周易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7年第5



“水至美则日清”“日月双悬日明”,清、明二字叠加在一起,给人的感觉是天地之间,纤云四卷,清风吹空,光影四射,温暖晴和。这真是一个很美很动人的形容词。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大多记物候,如芒种、小暑、霜降、大寒等,用形容词来定义节气,“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的一个,只得我们揣摩。

清明这个节气,按照时序,已属季春,江南已经是“拆桐开尽莺声老”了,为什么还用如此光鲜亮丽的词形容它呢?《逸周书·时训解》说“清明之日,萍始生”,春天带来了一片生机。清明在阳历的四月初(二十四节气现在虽属“阴历”一部分,但它的设立、推算是按照地球围绕太阳节律的),在北方,此时尚属春初,万物复苏,生机盎然,“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气候开始稳定,天空一派澄明,上古先民逐渐把生活重心从室内搬到室外。

远古时代,人们或住窑洞或住半地下室,没有采光,室内即使白昼,也是迷蒙一片,虽有窗户,但还没有发明纸糊窗户,更遑论玻璃。平常用木板或瓦牖挡着窗户,只有天暖和时,才能打开,放些阳光进来。入秋转冬之后,人要“冬藏”了(简直像熊在树洞中冬眠),把朝北的窗户用木板挡住,再用泥巴糊严,不使漏风(即“塞向瑾户”),尽量防风保暖,可是光亮也没有了。

整个一冬天,人们就生活在黑暗之中。春天来了,当它稳定下来之时,人们便从室内移居于室外,恢复“野处”,其心情可以想见,这一声“清明”道出他们对大自然、对春天由衷的赞美,也抒发出百十天里“冬藏”的郁闷。后世医家倡导的,春天早晨起来,“披发跣足,缓步广庭”,也是学习先民对“清明”的享受。因此,“清明”来了,也象征着新生活的开始。此后的二百多天里,除了下雨刮风和睡觉大多时间都是过露天生活了,先民与大自然关系的密切和对大自然的依赖,是把大多时间放在室内生活的“文明人”不能理解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叫几个学生让他们各自表达其志向,学生回答很踊跃,最后孔子只肯定了曾点,而曾点所表达的志向不过是在清明、上巳之际带领一些青少年郊游:“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春天冰雪融消,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与欢乐,人们只有在大自然才会有所感悟,难怪孔子肯定曾点。此时孔子教学大约也要搬到室外的“杏坛”了吧?

清明节是一年中重要的节日,它的习俗都与先民从“穴居”到“野处”有关,如钻燧改火、淘井插柳、踏青、挑荠菜等。新春来了,三阳开泰,万象更新。冬天用于取暖、照明和烹饪的火种,不再使了换新的,于是有重新钻燧取火。唐宋两代,宫廷还以新取出来火,分赠予贵官豪门,唐诗名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就描写此事。

淘井,也是除旧布新,掏出旧水,取用新水。插柳其意也在于迎接新春,留住春光,因为“柳者,留也”。辛弃疾的名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人们到郊野挑荠菜是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也带上一点绿色、春色,沾一点野味。

唯独自宋代以来特别看重的扫墓,这倒不是上古所遗的习俗。孑L子说“古也墓而不坟”,墓地没有隆起的标志,当然就不可能有扫墓祭祀之事。清初博学的毛奇龄在《辨定祭礼通俗谱》卷二《清明日、霜降日行墓祭礼》中指出,到墓上祭祀亡灵的习俗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a4182cca5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