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候乙墓出土乐器的音乐历史价值 1978年,湖北随州一公里处发现了一座战国前期的大型陵墓-—曾候乙编钟的出土填补了我国在考古学、音乐史和冶炼史等上的许多空白,在国内外学术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曾侯乙编钟的出土除了展现先秦乐钟的最高成就之外,它的钟架也增广了世人对先秦音乐的认识。 在音乐史方面:远在2400多年以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它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2000年。其音律学上同期也领先水平,因为每个钟的钟壁上铭刻有关于音序方面的文字介绍,这在同期世界上其它国家是没有的.钟体钟架编排很科学,布局合理。演奏时只要准确地敲击钟上标音的位置,它就能发出合乎一定频率的乐音,整套编钟能奏出现代钢琴上的所有黑白键的音响。这套编钟的定音频率为256.4赫,与现在钢琴上的中央“C”频率几乎完全相等。能在任何一个音上灵活自如地旋宫转调。 墓中还出土了编磬、鼓、瑟、笙、排箫等大量乐器,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尤为可贵的是,钟体和附件上,还篆刻有二千八百多字的错金铭文,记载了先秦时期的乐学理论以及曾和周、楚、齐等诸侯国的律名和阶名的相互对应关系,这一重大发现,据弃了所谓“中国的七声音阶是从欧洲传来、不能旋宫转调”的说法。音乐史上的一个光辉成就,为今天古音律和编钟制造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在考古学方面:古代钟磬的架子特称为簨虡,簨是横梁,又作、旬,虡是立柱,又作鐻。 曾侯乙钟架高二‧六五公尺,分三层。各层之间设有三个武士装束的人形立柱. 这种造形为考古中首见,这恰能明确解答和证,了《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所指的「钟鐻金人」的意义。 编钟上还标有和乐律有关的铭文2800多字,它们记载了曾国以及楚、晋、周、齐、申等国各自的律名、阶名、变化音名的相互对照。 铭文中提到五十四个乐律用语,有三十六个是今人从未见过的,因而展现了先秦乐律的真实面目。编钟上都有错金篆体铭文,其内容除甬钟正面钲部均为“曾侯乙"字样外,其余均为有关音乐方面的记载。钮钟的铭文为乐律名和阶名.甬钟正面隧、鼓部位(即钟口沿上部正中和两角部位)的铭文为阶名,如宫、商、角、徵、羽等,反面各部位铭文可以连续,记载了曾国与楚、晋、齐、周等地律名和阶名的相互对应关系。每枚能发两音,即隧部和鼓部音,实测音响与铭文标记的音。除了乐律外, 每个钟都有铭文标示正、侧鼓音的音名,确认了古代乐钟的双音特性,它是公元前433年的实物。 墓中还出土金盏、金杯、金带钩及长达48厘米的十六节龙凤玉挂饰,是曾侯乙生前奢侈生活的具体写照。许多青铜器上有“曾侯乙乍(作持)"之类铭文,为判定墓主的诸侯身份地位提供了证据。 在冶炼史方面:湖北大冶乃铜矿发源地之一,这里的炼制遗迹,显示楚中国铜制造技术的远古水平. 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乐器、礼器、兵器、金器、玉器、车马器以及漆木竹器,竹简,共计一万五千件。包括铜器,金器,车马器,玉器以及陪葬的型制,棺木的完整度等都让人震撼,其中一些铜器我们现在的技术恐怕也难以制造出来。 上百名科技人员通力协作,采用了激光全息摄影和扫找电镜等现代技术手段,发现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干四百多年前就摸索出了铜、锡、铅三种成份的最佳配方,以获得优美的音色;掌握了钟体大小,钟壁厚薄与音高的严格比例,铸造出不同音高的编制系列;设计了“合瓦式”的独特钟形与复杂的钟腔结构,形成了奇妙的一钟双音和优美的旋律。 曾候乙墓出土的青铜器,具有量多、型大、体重、工精等特点,其采用的复合范铸、分铸、铸接、焊接、失蜡法等工艺,反映出随国金属铸造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我国铸造史上的创举。 在美术史上:曾候乙墓首次出土了16股粗弦线、丝麻交织物、单层锦织物和锁绣,反映了随国纺织技术的高超技艺,是我国纺织史上的突破。曾侯乙墓出土的众多文物,造型优美,纹饰瑰丽,无论铜塑、雕刻还是绘画都 造 型生动,令人叫绝,其高超的美术水平,成为我国美术史上的奇葩。曾侯乙墓出土的漆器有220多件,是楚墓中年代最早也是最为精彩的,而且品类全,器型大,风格古朴,体现了楚文化的神韵。 在天文史上: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衣箱盖上,两端分别画有苍龙、白虎图和二十八宿天文图,是迄今所见我国二十八宿全部名称的最早的记载,成为我国天文史上的界碑。出土的一件漆木衣箱盖上,绘有包括青龙、白虎、北斗图形及二十八宿名称的天文图像,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创立二十八宿体系的国家之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ab2b20701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c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