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沁园春·雪》赏析 《沁园春·雪》分为上下两阕;上阕描写我国北方的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阕借景抒情,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与情怀。本词尽显作者前无古人的巨大胸怀与气魄,具有无法抗拒的艺术感染力,被南社盟主柳亚子盛赞为“千古绝唱”。 标签:毛泽东;诗词艺术;《沁园春·雪》;赏析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三句总写雄奇壮丽的雪景,突出了天气的严寒,“北国风光”是上阕内容的领句。 “千里”“万里”,意思是千万里都被冰封,千万里都在飘雪。总写了天地茫茫,浑然一色。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写出了视野辽阔,色泽纯净,动静交织,情趣豪迈,雄伟壮丽,生气勃勃,也体现了诗人的气魄及胸襟。 “封”字显得稳重安静,“飘”字显得轻盈柔美。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空间极其广阔,景色极为壮丽,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白色世界,令人感受到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这七句具体描写在大雪笼罩下的山河的壮丽。 “望”字总领七个句子,描写了广袤无垠土地上的壮丽山河,气象雄伟,意境磅礴。 “长城内外”写从南到北,“大河上下”写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照应了前文的“千里”“万里”两句。意境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和“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也写出了寒冷来临之迅疾,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波浪滔天的雄壮气势。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是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把静态的群山和高原写动了、写活了,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动感、美感丰富。“舞”和“驰”这两个动词用得极为传神,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 “欲与天公试比高”,表达了群山与高原不甘被大雪所覆盖的那抗争的态势。一个“欲”字把“山”“原”拟人化,生动地写出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雪景以“白”为特征,词中却没有一个“白”字,而用“冰”“雪”“银”“蜡”“素”等,使一个为大雪所覆盖的洁白美丽的广阔世界尽现眼前。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这三句是对雪霁天晴的想象,是对美好景色的展望,此处是虚写,与前面几句的写景构成了虚与实的结合。 “看”字与“望”字相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作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素淡无华的衣着衬上艳红适中的化妆,显得十分大方和靓丽。“妖娆”指少女的婀娜多姿艳丽动人。 这里也运用了拟人手法。把雪后景象写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富有感染力。这三句于想象之中表现了北国景色的壮阔、雄健、纯美,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作者为了描绘这多娇的雪景,运用的写景手法是灵活多样的。有一组照应:“惟余莽莽”照“雪飘”、“顿失滔滔”应“冰封”;用了两个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有三处视觉转换:先纵观长城南北,再横看黄河东西,继而远眺群山与高原;还有四对结合:总分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形色结合。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两句是前文写景与后文议论之间浑然一体的过渡句。 “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前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抒发诗人的理想抱负。 “竞折腰”,写出了古往今来无数英雄豪杰为江山社稷奔走操劳英勇无畏奋斗,一个“竞”字,体现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 “江山”这一双关语,与上篇中的“长城”“大河”相融合,具有画龙点睛之意。“江山如此多娇”,可以理解为这首词的基本构架。作为政治家的词人,对“北国风光”的抒怀,最终还是对江山社稷的关怀。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这七句评论历史上的帝王形象。 “惜”字总揽七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纵想千年古史、评说封建帝王的超凡气概,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分寸把握恰当。对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很是惋惜的意味,而且因“只识”二字而略带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三句抒发了诗人心中的豪情,升华了词的主题。它既是深刻的议论,又是豪壮的抒情,体现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前无古人的伟大情怀。 “俱往矣”三字,将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转而歌颂“今朝”的“风流人物”,笔力千钧,意味深长。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深刻表现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抱负。 本词上阕写景为主,前三句是总写,概括力极强。中间七句是具体描写,形象生动,写得较详。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写得较略。此中有详有略,有静态有动态,有实写有虚写,有比喻有拟人。通过这些生动的捕写,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赞美。下阕议论抒情,前两句承接上文的写景而转入议论,中间七句具体评价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历史杰出人物。这些评价为结尾部分抒发无产阶级的英雄豪情作了充分的铺垫。最后三句是抒发这种英雄豪情的顶峰,是全词的高潮。 毛泽东在长期地领导中国革命及建设的实践中,遇到过数不清的困难与挫折,政治上几起几落,枪林弹雨死里逃生,但他在困难面前毫无畏惧,谈笑风生。 诗词《沁园春·雪》创作于1936年2月,当时毛泽东率长征部队到达陕北,国家的形势内忧外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作者写“极其寒冷”是对当时严峻的国家形势的暗示,写“山舞原驰”是象征抗争的志向,而对“雪霁天晴”的想象则是对胜利的预言。对古代帝王的评论是说他们对结束纷争救民于水火确实功不可没,可真正能治理好江山,能让人民安居乐业却不够。这首词主要体现人民革命的力量不断壮大,凭着诗人对革命胜利的预见,信心百倍地感叹出今天的革命英雄远远超过历史上建立统一大业的英雄人物,充分体现了诗人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自信。 《沁园春·雪》这首词成功运用抒情手法,使词雄伟壮阔而又妖娆壮美,意境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不仅有革命必胜的信心,更有治理好大好河山,建立真正人民民主的壮志,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堪称是首“千古绝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b5d471fc6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5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