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沁园春 雪 毛泽东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掌握一些词中的注音及意义,读出感情并能流畅背诵正确默写; 2、把握诗歌的内容,体会情感,归纳诗歌的主题; 3、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冻而富有表现力的文体特点。 教学时间:2课时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当堂训练 教学使用技术手段:PPT课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板书标题,出示课堂目标 1、谈话引入 2、出示学习目标: 正确朗读、掌握一些词中的注音及意义,读出感情并能流畅背诵正确默写; 把握诗歌的内容。 二、资料助读,自主学习。(ppt) 1、关于才“词”的知识 2、作者简介 3、写作背景 (教师巡回检查学生收集到信息)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读诗歌,把握字音词义) 1、请学生读,其余学生听并帮助纠错,教师将重点的和学生指出的错误进行板书并及时纠错。(加点字应强调其字音字形) 沁园春( ) 莽莽( ) 红装素裹( ) 折腰( ) 略输( ) 稍逊( ) 成吉思汗( ) 今朝( ) 分外妖娆( ) 稍逊风骚( ) 数风流人物( )一代天骄( ) 2、齐读上面字词,加深印象。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读准字音、读出重音、停顿、速度 、节奏、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1、教师范读(听录音),学生划节奏,体会诗歌感情; 2、学生朗读,体会; 3、学生齐读,继续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错误。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理解背诵) 1、分组讨论明确: ⑴、词中那些句子是总写北国雪景? ⑵、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份是描写雪景的?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请把写静、动景的词语找出来。 ⑶、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 ⑷、上片中哪些句子在写实,哪些句子写虚? ⑸、下片前两句在行文中起什么作用? ⑹、评述历代帝王是由下片中的那个字领启的? ⑺、最能表达文章主题的句子是什么?(主旨句) 2、课堂背诵《沁园春 雪》 六、当堂训练,检查自学。 1、指明背诵,大家评论; 2、补充完善《丛书》积累与运用作业,同座交差检查交流。 七、课后练习 1、背诵课文及重点词义; 2、抄写生字词; 3、试做《丛书》理解品味作业 第二课时 一、板书标题,出示课堂目标。 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了解诗歌语言凝冻而富有表现力的文体特点。 二、合作研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2、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3、在上阙,作者把究竟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4、“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应怎样理解这个词? 5、课后练习二? 6、归纳上下片的主要意思及词的主题。 三、展示交流 针对以上问题的讨论结果进行 四、巩固与延伸 1、《心园春 雪》的体载是________,其中“沁园春”叫______,题目是_________。下阕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上阕中写景时,运用比喻、对偶化静为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各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 3、欣逢母校百年校庆,一位海外归来的老学者回顾了母校的百年沧桑之后,又对满堂学子深情地说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还知道那些写雪的诗词请写出来。 五、课外积累: 毛泽东诗词名句: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念奴娇•昆仑》)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山》)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2)《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六、当堂训练 1、补充完成《丛书》理解品味作业,同座交叉检查交流; 2、根据自己情况有选择地完成完成《丛书》拓展延伸与中考训练中的作业; 3、按要求预习下一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01168c4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