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师教育随笔 小班教师教育随笔 午餐时,为了减轻佳佳进餐的紧张心情,武老师给她少盛了一些 饭菜,可是当一部分小朋友吃完饭,离开座位后,佳佳哭了起来, 我忙走过去,问她:“佳佳,你怎么啦? ” “我吃不下”,“佳佳, 别着急,你瞧,就剩下这么一点点了,来,我帮你! ”佳佳在我们 的耐心帮助下,终于把饭吃完了,尽管她是最后一个吃完饭的,但 是我们没有批评她,反而给她以鼓励,以信心,帮助她逐步克服紧 张、自卑的心理,逐渐培养她进餐的良好习惯。 第二天,佳佳和姥姥一早就来到幼儿园,姥姥手里还拿着几本书, 她对我说:“李老师,太谢谢你们了,佳佳以前不愿意上幼儿园, 可今天一早说,姥姥,我要上幼儿园,快,咱们别迟到了,我要讲 故事给小朋友们听呢!老师还夸我故事讲得好呢。”望着佳佳姥姥 高兴的样子,我也会心地笑了。这一切对于一位幼儿教师来说,虽 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却是多么重要。 毋庸置疑,这是一堂极其精彩的“唤醒教育示范课”。有所不同 的是一一课堂搬到了孤儿院,老师换成了著名演员,与其互动的孤 儿们替代了课堂上的学生…一恰恰是因为唤醒,才让那个男孩变得 格外从容,才让故事中的“课堂”“教师”也变得格外从容。 多一些唤醒的“前置关注”,才会生成多一些的“美丽契机”。 和这位演员的孤儿院之行一样,任何施教过程总会出现和类似这位 男孩一样的情形,自卑、无助、消沉的心理阴影捉弄着他们的情绪, 不仅仅会自我鄙视“躲到一旁”,会自暴自弃“毫无反应”,也会 自轻自贱“肆意胡为”,做出许多“不应该”或者“很讨厌”的举 动。育人者应该借鉴这位演员的做法,清楚唤醒其自我才是自己最 美的施教活动,不但不能回避和无视,反而应该主动关注他们一一 了解过程中偏多一些时间、熟悉方式上偏多一些耐心、接近过程中 偏多一些热心……让他们尽可能快地领略到“被偏爱的感觉”,尽 可能快地认识到“原来的种种不该”,尽可能多地发现和利用“偏 爱关注”过程中出现的积极因素,即时抓住“唤醒契机”,用“即 时情形”叩开“唤醍之门”。 多一些唤醒的“深度宽容”,才会呈现多一些的“美丽呵护”。 处于成长旺盛期的孩子各方面的身心特征都不稳定,自信、自主、 自立等各种自我意识的养成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不能奢望自己的 教育可以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当他们不断出现让自己无奈、尴尬、 失望等状况时,育人者必须打消和他们斤斤计较的念头,而应该多 一些宽容的做法,冷静一些,客观一些,耐心一些,在多角度、全 方位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同时,更应注意呵护其自尊心,激发其 积极性,让其能尽快融人到积极的实践活动中。 多一些唤醒的“换位理解”,才会赢得多一些的“美丽认同”。 而对不同情形的自卑、自轻状况,而对由此而滋生出的排斥、抵触、 逆反等各种表现,育人者不应听之任之、灰心丧气,更不可冷漠以 对、轻言放弃,应该多一些换位思考,多去回想自己在这个成长阶 段时的所想所为,放低姿态去主动接近孩子,主动走进他们的内心 世界,平等地进行沟通,多尝试用自己的经历感染他们、理解他们, 也注意多一些坦诚的方式去引导他们体验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期待, 让他们可以尝试用理性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不断对自己产生信心。 教育哲学家杜威说:“教育上从来就没有无所谓的小事情。”有 时只有特别的关爱才能唤醒一些孩子的正视自我、相信自我的意识, 才能让他们融人到和谐、健康、阳光的成长轨道上。也只有这样, 我们的育人工作才会事半功倍,才会呈现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的从容景致。 我们该如何办好教育呢?我想起前两天看到的一个公益视频,深 刻而又通俗地表达了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即任何一个维度的'教育, 它的极致体现是对人行为的影响。比如在饭店里,服务员上菜慢了 点,有的大人感到不耐烦就会大声嚷嚷;过红绿灯时,看到没车, 就牵着孩子的手急匆匆地闯人行道上的红灯。这些行为的改变是否 也是教育前进的标志?也就是我一直在说的,“大手”的方向决定 了 “小手”的行为。所有在孩子身上能产生教育作用的人与环境都 要有自然的教育意识,这种意识就如吃饭穿衣一样渗透于生活的各 个细节,不刻意,不强求,而是一种自然的素养。 当然,社会也要为教育营造合适的气候和土壤,教育主管部门要 做好服务工作,不能总是“管”字当头,各种与教育相关的责任部 门不能相互推诿、指责。教育的纯粹,首先是育人环境的纯粹,当 教育夹杂了太多偏离本质的任务与声音时,这种杂、闹、烦、累会 渐渐让教育人疲惫乃至迷失方向。要过滤掉一些不必要的杂事、杂 音,让大家看到更清晰的现在与未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bab43f305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c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