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3000字论文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为马克思主义正名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为马克思主义正名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读《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摘要:在西方反马克思主义的盛行之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特里·伊格尔顿总结西方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并一一进行反驳以让人们清楚而正确地认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而且绝不是一个乌托邦之梦。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下,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需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伊格尔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 一、 对西方反马克思主义的总结 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起,各种对于马克思主义批判与否定的观点和言论也随之诞生。尤其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反马克思及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更是达到了顶峰,“历史终结论”者彻底排除了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中的最终地位,西方国家对马克思主义提出种种批评,宣称马克思主义已经走向结束,几乎将马克思主义全盘否定。而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人们开始重新将视线移到马克思主义上,作为西方新马克思主义者代表人物之一的特里·伊格尔顿撰写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希望人们能通过这本书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摒弃以往的错误认识,而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以往对于马克思主义片面和极端的观点进行反驳。 在这本书中,伊格尔顿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得出了十个西方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结束了;马克思主义从理论上看也许还有些道理,不过一旦将其付诸实践,结果往往是无法想象的恐怖、独裁和暴政;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宿命论;马克思主义不过是乌托邦之梦;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马克思主义最为过时之处在于它过分痴迷于乏味的阶级问题;马克思主义者倡导的是暴力的政治斗争;马克思主义主张建立全面强大的国家;过去四十年中,所有引人注目的激进运动都源自马克思主义以外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经过深思熟虑总结出这十个观点的,它们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的诸多根本性问题,具有较高的普适性,首先加深了人们对于西方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为进一步的反驳和辩护提供基础和前提。 二、 为马克思主义的辩护 (一)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 作为一个坚定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伊格尔顿在《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理论立场,反驳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他认为这种理论的来源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化潮流的影响之下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作为时代的哲学和思想产生了质疑,同时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导致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也正是伊格尔顿所总结的西方反马克思主义中“马克思主义结束了”和“马克思主义最为过时之处在于它过分痴迷于乏味的阶级问题”等观点的体现,伊格尔顿也从决定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意义两个方面为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辩护。 决定论。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宿命论。他们眼中的马克思主义将一切社会现象与经济活动联系,一切都决定于经济因素,生产力成为了主导历史发展进程的关键因素,而人无法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此外,马克思主义中的人无法掌控自身的命运,一切境遇都是宿命安排的结果。 伊格尔顿指出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处于历史发展核心地位是正确的,马克思将生产力与阶级斗争实现有机结合,以阐述经济如何在阶级斗争的协力之下推动历史发展进程,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者只着眼于经济因素的作用,却忽视了历史发展合力之一阶级斗争的重要作用,而片面认为一切决定于经济,没有正确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是阶级斗争与生产力相结合的本质。相反,伊格尔顿认为经济决定论是资本主义自身的缺陷,资本主义以利益为先,将经济利益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的生产包括任何能达到自我实现的活动,是人性的本质,体现了一种自由的、自我实现的改造世界的活动,是并非建立在强迫基础之上的,通过改变现实而实践人的基本权利的活动,这相对于资本主义对于生产的理解更为全面。资本主义在经济决定论指导下的发展中,一味地追求资本的积累与生产的扩张,虽然创造了物质财富,但是也造成了社会的严重不平等及贫富两极分化,这也更加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视阶级斗争的作用,同时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生产的解释中都可以看出其对于人的作为历史发展主体地位的肯定,而绝不是“宿命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意义。批判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人们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意义,片面地判定马克思主义最为过时之处在于它过分痴迷于乏味的阶级问题,过去四十年中,所有引人注目的激进运动都源自马克思主义以外的思想。 伊格尔顿首先正视了对于阶级的认识。随着资本越来越集中,实际上的无产阶级正在扩大,而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其实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等级结构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在改变,工人阶级与中产阶级的界限也日益模糊。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构成的改变并不代表着工人阶级的消亡,资本主义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被无产阶级化的事实也是不容忽视的。他同时列出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成功的革命实践,揭露了马克思主义为斗争与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的事实。 (二)马克思主义不是“乌托邦” 反马克思主义者断言马克思主义不过是乌托邦之梦,从理论上看也许还有些道理,不过一旦将其付诸实践,结果往往是无法想象的恐怖、独裁和暴政。他们眼中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美的空想社会,没有困难与痛苦,没有暴力与冲突,没有一切不完美的因素,人们不需要工作,就能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生活得富足且幸福。而对于马克思主义是乌托邦这样的论调,伊格尔顿说道:“如果乌托邦意味着一个完美无瑕的社会,那么‘马克思主义的乌托邦’本身就自行矛盾。”首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各种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打破了资本主义的统领地位,从实践的角度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有的现实意义。马克思并不把一切都寄托于无谓的空想,重视行动力,他认为工人阶级运动是打破黑暗的现实、求得光明道路的唯一正确方式,这绝非是空想主义的论调。此外,马克思主义重视人的作用,相信人性。强调对个人的关注,社会的建设需要人的参与,社会制度也发挥需要改造人和促进人发展的作用。反马克思主义者所认为的马克思理论的共产主义是由于对人性的轻信,共产主义的实现也依赖于人在道德精神上的完美无缺,而事实上的马克思主义也意识到了社会制度可能存在的缺陷及人自身的缺点,同时注重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 对于马克思主义实现的是一个恐怖、独裁和暴政的社会的论调,伊格尔顿将资本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对比。得出的结论不但反映了资本主义革命自身妄图抹去的血腥与黑暗,同时显示社会主义革命终结暴力的目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暴力不过是为了在资产阶级镇压下达成革命目标的无奈之选,但这掩盖不了社会主义革命追求和平的初衷,更不能以暴力定性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强调民主的实现,这样的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实现多数人的民主自治并最终实现所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奋斗目标。 三、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bbbce862b160b4e777fcf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