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书评,文章和随笔特点的转变 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文学再也不是我们原来认知的那种形态了,从文本创作到承载平台再到阅读均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面对创作过程、发表方式、文本式样以及阅读方式等均存在着巨大差异的两种形态的文学,文学评论也需要适时调整评论模式,以新的视角和方法去认知、解读文学,从而有效地引导文学创作,搭建好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新媒体造成的文学发展的新格局和诸多新元素,不仅是作家需要面对和探索的问题,也是评论家们时刻要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围绕这些问题,虽然文坛已有了诸多不同的分析,也形成了一些既成的认知,但近读李仰智教授的《言说与现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种读法》(人民文学出版社)还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部论著从“说什么”“谁来说”“怎么说”三个维度多层面地“言说”了当代文学所经历的轨迹,以及当下文学的诸多话题,阐释了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流派的作家,以及不同题材风格作品的叙事方式、经验得失及价值考量等,从中既可见传统意义的当代文学主要流派的本质特点及其流变,也涉及了新媒体对当下文学的生产和阅读方式的改变。因而,这部书某种程度上既是对当代文学的回望,也是对当下文学的展望,更是读者了解当代文坛、阅读各种形态的当下文学的切口或排忧解惑之著。 作者首先从阅读主体的角度宏观地关注了当代文坛,有些方面可能连作家也未必能意识到,正所谓旁观者清。比如《个人:描述历史存在的刻度》《历史:作为文学研究的关键词——关于新历史主义理论与文学的读书报告》《死亡:历史的切片》等,告诉我们如何看待文学语境中的历史,如何阅读历史题材的小说,如何从历史与文学对接的审美体验中认知历史。在作者看来,新历史小说以新的观念“重构”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力图描绘出以往被忽略的丰富的细部景象。历史也是现实,过去的历史如同现实,而今天的生活也正是明天的历史。之所以历史是这样的生动逼真,原来新历史小说一定程度上抛开了“既定”的历史观和主流文化的立场,而以“民间”的或稗官野史的视角书写历史,并且偏重于表现“人性生存范畴的历史”,着眼于“历史的局部具体性和个案生动性”,包括个人、家庭、普通百姓及其发生在他们身上的遗闻轶事等,再经过一番文学化的涂抹和加工,这样还原的历史,既不同于一般“野史”的胡编乱造,又不失历史的生活化和现实感。对阅读主体来说,欣赏经过文学家重新编码后的历史,既是一次审美的历程也是审视历史、重拾过往生活的过程,这也许正是这部著作的作者告诉我们阅读当代新历史小说的收获所在。 同样,该书对新诗的解读和评点也使我们耳目一新,从中可以看到新诗的流变、新诗潮的迭起,以及创作个体独特的审美意蕴。作者通过对新时期以来“新诗潮”的线型描述和理论概括,尤其是对网络诗歌的评点,使我们对当下两种形态的诗歌有了清晰的认知,同时为我们打开了新时期以来新诗的奥妙世界及其内在斑斓的创获和“骚动”的情势。 另外,在《怎么说》这一章节中,李仰智教授用了多人现场讨论的方式评点作家作品,无疑也是文学评论的一种有益的尝试。无论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bda4515de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c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