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官间风俗(一) 春节,是习俗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莆仙一带把正月的初一至初五日称为“五日岁”初一凌晨,开门置鞭炮,各家拜神明先人,祀以线面、烛、炮,礼毕,全家共吃线点,每人一碗,寓祝全家长命。初二不相返来,不相串门拜年,只有初一日来过者不忌。初三日,各户进行“迎年”,所谓“迎年”,是上年年顶有“送年”之例的归应。初四日,在持续“迎年”中,沿有“为菩萨乞草”的习俗:由儿童捧神像,在车饱队蜂拥下,按户募弃木柴。下战书则有“娘妈请花”,愿望能庇其早生贵子。傍晚垒柴木于社庙前,举火焚烧,各户进行接神祀,待柴火烧透,众用长钳争夹未烬之柴快返家中,日“夹火母”盼望财如火发。 春节春节是兴化民间最大的节日,遥在异乡的亲人大都回乡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春节运动为时五天,俗称“五日岁”。其习俗是: 除旦,午夜过后,家家焚放鞭炮,叫“开正”。初一早,家家以线面、“福饭”(干饭)祭奠祖先;祭毕煮线面,每人一碗,寓意“福寿绵长”。吃线面时第一口不喝面汤,俗语有“初一早喝面汤,出门遇雨衣不干”之说。吃面后,亲邻戚朋间互相拜年,仆人以红桔、瓜籽、糖果、“寿面”饷客。是日,人们纷纭到城镇,或到山村旅行名胜,叫做游春。 初二日,是禁忌日,人们不敢互相串门。此俗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十一月廿九日,倭寇陷城,莆人被宰者泛滥,至正月初一贼初退,遁难的人们返家发殓遭难亲敌,串门的都是吊丧之人,因而,此日就成为不吉害之日,忌去来。不外凡初一到过的,不犯此忌。 初三日,因初一、初二两天关井门不与水,初三早才祭神开井门汲水。开店展的生意人于此日早也叫炮开门营业。新嫁女在这天由新郎息伴,回外家向父母拜年。在仙游,这天仍是“做十”日,祝寿亲友川流不息。祝寿的礼品正常有线面、鸡蛋、炮烛(女的“做十”要加花粉)、布料、鞋帽、中堂等,数目多少有必定的讲求。 初四日晚上做“大岁”。此俗同源于倭寇窜犯兴化,庶民逃难,没有在家过“岁”,翌年初一回到家里,收葬逢害亲友后,于初四剜过“除夕”,俗称做“大岁”。在仙游则是初五做“大岁”。 初五犹如初一,早饭每人一碗面,而后去游春或探访亲友。 正月十五日,古称上元节,俗称元宵节,也是古时民间社泄的停止日(社瘪自十二月十六日起)。元宵节是莆田民间一个重大节日,盛况超过春节,且连续的时间相称长(原果是各村的时间不同,最早的初八,最迟的正月廿九日)。解放前,元宵之夜,所在村的宫社弛灯结彩,晃“宴桌”、叠糕果,城民们抬菩萨偶像行傩。行傩步队绕境一周,家家在厅堂陈设香案,应队伍经过期,燃烛燃香、放鞭炮、烧柴草、化“贡银”,企求全年安全如意,俗称“接行傩”。接完行傩,主妇们把余烬拿回家倒入灶膛,表示来年更红火。是夜,游灯、“摇棕轿”(跳傩火)、舞龙舞狮,直闹到天黑。有的村还“做大棚”(几班戏子合演大型连台历史剧)。有个别村过元宵节的方式极特殊,如城厢区城郊乡广甫仔村的过节方法是在正月十三日凌晨五至六时,家家把烧饭的锅,掏出倒扣院子里“耙”几下,即算过节。 农历二月初二日,俗称“二月二”,也称“头牙”。因每月的初二、十六两日,各行业主于晚上以祭神福余,请伙友们聚餐,叫做牙祭,此例从二月初二开端,十二月十六结束,故名。是晚,各行业业主特为“首福”邀请店员、伙友聚餐,未得邀请者,就象征着被“辞退”。在仙游这一天为蒙馆(私塾)开学日。这天家长们把孩子梳洗清洁,挎上一篮炒米花(俗称“炭模”),炒糖豆。篮上放七根青葱,八个布钮扣,象征孩子“七聪八窍”、“聪慧花开了”。学生到受馆拜学生、孔子,正式入教了。 相关整本阅读http://yuedu.baidu.com/ebook/e4d16874b307e87100f69627.html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be93975eff9aef8951e0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