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值、方差、标准差

时间:2023-02-14 13:41: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平均值(Mean)、方差(Variance)、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对于一维数据的分析,最常见的就是计算平均值(Mean)、方差(Variance)和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平均值

平均值的概念很简单: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点的个数,以此表示数据集的平均大小;数学定义为:

以下面10个点的CPU使用率数据为例,其平均值为。

14 31 16 19 26 14 14 14 11 13 方差、标准差

方差这一概念的目的是为了表示数据集中数据点的离散程度;其数学定义为:

标准差与方差一样,表示的也是数据点的离散程度;其在数学上定义为方差的平方根:

为什么使用标准差?

与方差相比,使用标准差来表示数据点的离散程度有3个好处: 表示离散程度的数字与样本数据点的数量级一致更适合对数据样本形成感性认知。然以上述10个点的CPU使用率数据为例,其方差约为41,而标准差则为;两者相比较,标准差更适合人理解。

表示离散程度的数字单位与样本数据的单位一致,更方便做后续的分析运算。

在样本数据大致符合正态分布的情况下,标准差具有方便估算的特性:%的数据点落在平均值前后1个标准差的范围内、95%的数据点落在平均值前后2个标准差的范围内,99%的数据点将会落在平均值前后3个标准差的范围内。

贝赛尔修正

在上面的方差公式和标准差公式中,存在一个值为N的分母,其作用为将计算得到的累积偏差进行平均,从而消除数据集大小对计算数据离散程度所产生的影响。不过,使用N所计算得到的方差及标准差只能用来表示该数据集本身(population)的离散程度;如果数据集是某个更大的研究对象的样本(sample)那么在计算该研究对象的离散程度时,就需要对上述方差公式和标准差公式进行贝塞尔修正,将N替换为N-1

经过贝塞尔修正后的方差公式:

经过贝塞尔修正后的标准差公式:



公式的选择

是否使用贝塞尔修正,是由数据集的性质来决定的:如果只想计算数据集本身的离散程(population)那么就使用未经修正的公式;如果数据集是一个样本(sample)而想要计算的则是样本所表达对象的离散程度,那么就使用贝塞尔修正后的公式。在特殊情况下,果该数据集相较总体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样本 (比如一分钟内采集了十万次的IO数据) ——在这种情况下,该样本数据集不可能错过任何的异常值(outlier),此时可以使用未经修正的公式来计算总体数据的离散程度。

R中平均值、方差与标准差的计算

R中,平均值是通过mean()函数来计算的:

x <- c(14, 31, 16, 19, 26, 14, 14, 14, 11, 13) mean(x)


方差则通过var()函数来计算:

x <- c(14, 31, 16, 19, 26, 14, 14, 14, 11, 13) var(x)

标准差则通过sd()函数来计算:

x <- c(14, 31, 16, 19, 26, 14, 14, 14, 11, 13) sd(x)

值得一提的是,R中所计算的方差和标准差是经过贝塞尔修正的;如果需要计算未经修正的结果,可以在R的计算结果上乘以(N-1)/N

平均值与标准差的适用范围及误用

大多数统计学指标都有其适用范围,平均值、方差和标准差也不例外,其适用的数据集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中部单峰

数据集只存在一个峰值。很简单,以假想的CPU使用率数据为例,如果50%的数据点位20附近,另外50%的数据点位于80附近(两个峰),那么计算得到的平均值约为50,而标准差约为31;这两个计算结果完全无法描述数据点的特征,反而具有误导性。

这个峰值必须大致位于数据集中部。还是以假想的CPU数据为例,如果80%的数据点位20附近,剩下的20%数据随机分布于30~90之间,那么计算得到的平均值约为35,而标准差约为25;与之前一样,这两个计算结果不仅无法描述数据特征,反而会造成误导。

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数据分布并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因此,在使用平均值、方差和标准差的时候,必须谨慎小心。

结语

如果数据集仅仅满足一个条件:单峰。那么,峰值在哪里?峰的宽带是多少?峰两边的数据对称性如何?有没有异常值(outlier)?为了回答这些问题,除了平均值、方差和标准差,需要更合适的工具和分析指标,而这,就是中位数、均方根、百分位数和四分差的意义所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c221f2dba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