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咚是什么? 作者:暂无 来源:《家教世界·V家长》 2020年第5期 文/王静 本期绘本故事《咕咚来了》,80-90后的爸爸妈妈们对此应该不会感到陌生。它原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一部动画短片,曾陪伴过我们的童年。《咕咚来了》的故事在趣味性的基础上深藏着很强的教育意义,对受众的三观有着深远的影响。今天《幼儿画报》将其改编为绘本故事,通过拼贴画风格的画面、明媚温馨的色彩和生动活泼的动作神态再次呈现出故事本身的教育意义,更易于幼儿通过内容来体悟故事的精髓。 初读绘本《咕咚来了》,我们可以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因为它本身是一则趣味盎然、富有幽默感的故事,讲述了一只稀里糊涂又胆小如鼠的兔子闹出的一场大乌龙。绘本的开始,兔子悠闲地睡着午觉,它睡得很沉很香。随着一阵风吹过,兔子被“咕咚、咕咚”两声“巨响”惊醒了,它左右瞧了瞧,又仔细听了听,声音消失了,只留下一片寂静,小兔子害怕极了。恐惧让她失去理智,拔腿就跑,一边跑还一边惊恐地大叫着“咕咚来了!咕咚来了!”它的叫喊声惊动了森林里的许多小动物,大家见状都误以为咕咚是了不起的怪物,吓得也跟着逃跑了起来。就在这个乌龙即将一发不可收拾的时候,故事的转折来了,画面中出现一只高大威猛的狮子,它是森林之王,被逃跑和惊叫声吵醒了。在狮子的一番询问后,它决定带着大家去看一看引起恐慌的“咕咚”究竟是什么。在寻找“咕咚”的过程中,又一阵风吹过,湖边的木瓜树上,两只木瓜掉了下来,落入湖中,发出“咕咚!咕咚!”的声响。动物们这才恍然大悟,哈哈哈笑了起来。相信读到绘本的最后,你的宝宝也会哈哈笑起来,他已经可以知道“咕咚”是什么了,也为小动物们闹出的这个笑话感到可笑,不妨再问一问他,“咕咚是什么”,让他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他的答案。 就像许多经典的寓言故事一样,《咕咚来了》值得我们带着孩子多读几遍。再读绘本时,我们需要引导孩子观察和思考更多的东西。 这场大乌龙是谁引发的?怎么引发的?如果你(我们的孩子)是这只兔子,你会怎么做呢?在我们看来,这场乌龙是由小兔子引起的,(孩子们可能会说是木瓜)兔子误将木瓜落入湖中的声音当作可怕的怪兽的声音。如果你是兔子,你会怎么做?或许孩子们会说,我要先去找一找究竟是哪里发出的声音等等。因为他们已经知道故事的结局,未知已经变成了已知。而当时的兔子是非常害怕的,声音的来源是未知的,未知引发恐惧,恐惧让它不敢去面对真相,而面对恐惧、战胜恐惧心理是很难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引导孩子,让他知道在这个世界中有很多未知,(尤其是对于年幼的孩子)未知让我们心生恐惧,退缩或逃跑,想像兔子一样,但是如果不能克服恐惧心理,我们就不能保持冷静地探寻未知。 如果不想像兔子一样闹出笑话来,我就得学会克服内心对未知的恐惧。 仔细阅读绘本,有哪些动物在兔子的叫喊声中跟着兔子一起逃跑呢?他们为什么会跟着兔子一起逃跑?绘本的画面中出现了很多动物,它们惊恐又迷茫的表情在插画师的笔下被描绘得可爱又可笑,不管是小型动物还是大型动物,逃跑的动作中都带着几分笨拙感,这和故事的幽默性交相呼应。借此画面让孩子们再认识一下这些动物们,既可以巩固一下对动物的认知,又可以再次品味动物们有趣的表情动作,这会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同时也可以让孩子们知道,道听途说、人云亦云是多么的可笑故事中的角色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乌龙的制造者,比如兔子和最初跟着兔子逃跑的狐狸、狗熊等;一类是乌龙的追随者,森林里那些随波逐流的动物们;一类是乌龙的终结者——狮子。相信孩子们都会非常敬佩故事中的狮子,想要成为和狮子一样的人。那就让他们知道谣言止于智者,止于善于发问、保持冷静又勇于探索究竟的人。想要成为这类人,我们在成长的路上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东西。 当然对于故事的思考没有固定的答案,多引导孩子提问或回答,那些从儿童视角出发的思索说不定会让我们成年大吃一惊,产生对故事新的认识。 亲爱的家长们,看完以上解读,你们是不是也有很多自家宝贝充满想象力的趣事要跟我们分享呢?那就请将你们的故事发给栏目组吧。我们将会在下期栏目里分享给所有的家长,大家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栏目热线:0551-62608785 QQ:87689756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c3ff7f37e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