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咚》教学反思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 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在教学本课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低年级学生还是以玩为主,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在导入新课时,我先模仿动物的叫声,让 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接着再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再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声音,从而引 入课文学习。这课的导入方式是为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营造一种将阅读期待。 2、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在教学时我着力让学生参与有感 情朗读、看图想像、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领学生深入 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他们由读文、看图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 境界。 研究课《咕咚》反思 《咕咚》是第二册一篇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内容浅易易懂,很适合低 年级学生学习。那么,如何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学训练课,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提 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呢?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指导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疑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形象 有趣,富有悬念性的东西最能吸引其注意力。于是,我采用了实物作了一个实验,用木瓜在高空仍进 水桶里,发出咕咚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声音,你想知道吗?接着板书:咕咚,读了课题 ,你想知道什么?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二、图文结合,感知课文内容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听 录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3 幅图,把3 幅图连起来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图文对照 ,学生自学讨论:哪些自然段写了1 、2 、3 幅图。这样图文对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 自学,很快地理解了课文的意思以及它们的联系,并能看着图,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意思说出来。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本文的重点是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我让学生在看懂图意,感知课文 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当听到咕咚声音时,小兔、小猴、狐狸、大象、野牛等怎样做?谁做的对? 为什么?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重点,因势利导,指导朗读,如:小猴儿,大伙儿说的活要读出 惊慌紧张的语气;野牛说的话应不慌不忙,表现它做事不盲目,不跟别人跑,弄清事实真相。这样, 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品味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 能力。 四、角色演评,渗透德育 童话故事的教学运用“角色演评”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童话隐 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内化和升华。教学《咕咚》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 能力,展开想象,进行角色表演。表演前,强调对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演 后,可让学生进行角色独白,并对角色进行评点,使学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评点中,发展思维,提高语 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教育学生要学习野牛做事弄清事实真相的精神。 以上指导方法的结合运用,我的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发展了思维, 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情操也得到陶冶。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f35a9a0f524ccbff1218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