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技的黑板报内容 关于科技的黑板报内容:自学能力举足轻重 关于科技的黑板报内容:学业主要依靠自学 说出来有些不可置信,由于抗战时期的辗转迁徙以及生病,王守觉的中学阶段,一共只有短短一年半时间。能够上大学以至取得以后的种种成绩,我们一定会想到有他的家庭环境的影响。确实是这样,他的父亲王季同是中国第一个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了数学论文的人,他的几个兄长、姐姐也大多是自然科学研究者,抗战前就或者大学毕业或者留洋归来,大姐后来是上海第一医学院妇产学院院长,二姐是清华大学最早的女教授,小哥哥王守武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半导体所最早的业务副所长…… 以科技为主题的黑板报图片 并不在于这些家庭成员具体教了他什么,家庭环境对王守觉的最大影响就是一个鞭策,让他自强、自律,一心求学。抗日战争爆发,刚刚读完初中一年级的他跟随年迈的父母离开家乡苏州,经过半年多的逃难、奔波,1938年夏到达西南大后方昆明。1939年开始读初三下学期,初中毕业后,病魔夺走了他继续上学的机会,住了几个月医院,因脱课时间太长,学校不同意他再回原班上课,只能呆在家里。14岁了,王守觉不愿在家吃闲饭,两年时间里,他干过许多工作,修钟表、造门锁、喂猪、建筑公司测量员……这种实践经历丰富了他的人生,使他后来理论联系实际更好。 1941年年底,正是原来的同班同学高中快要毕业时,不甘心上不了大学,他下决心在学业上追赶,于是一边养病一边自学高中课程。从看历届大学入学考试题目和答案的升学指南开始,先自己动脑子试着做,什么不懂再补什么,他觉得这样学习数理化的效果很好,学起来很快。他那时英语水平低,但又不愿去问父亲,就拿着英文杂志一个个查字典,自己按字典拼的读音反复读、背诵,直至滚瓜烂熟。1942年夏,他报考大学,因是同等学力,只录取到西南联大专修科,上了一个多月后,收到四川同济大学机电系录取书,便又转到同济大学。 关于科技的黑板报内容:活力源于自学习惯 由于有自学的基础,刚进大学即使因生病经常脱课,王守觉也从未觉得有功课上的压力。在经过体育锻炼体质变得强壮之后,更感到轻松。王守觉觉得自学学得更扎实、更快,这种能力对一个人很重要。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当时从德国回来的黄教授,采用国外的教学方式,讲得很少,留给个人的余地很大,这正与王守觉习惯的学习方式相似。黄教授出考试题出得很难,一次考试,全班近20人只3人及格,王守觉以96分成绩遥居第一。一个比他还高两班的同学,要给一个正在上高中的朋友补习数学,觉得困难而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没有上过正规高中的王守觉。 国际上半导体晶体管的发明人巴丁,在20世纪50年代因发明晶体管获得诺贝尔奖,后来在超导方面又获得一次诺贝尔奖,在王守觉看来这正说明科学本质是连贯的,一个人也不是要局限在一个专业上。他认为重要的是干一行专一行,真正高水平的科技人员,必然能够一年外行,两年内行,三年照样变成专家。王守觉自己就是这样,他刚大学毕业时先到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后又到上海一电器厂工作,1953年,又转到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设计分局,因工作做出成绩而在1955年获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56年,周号召向科学进军,全国各地调人到中国科学院,王守觉本来要调到计算所,后来阴差阳错到了应用物理所,这对王守觉来说,并不是问题,他自信不管到什么领域都行。不到两年,他就研制出了发展计算机急需的高频晶体管。直至今日,他一直都是喜欢创新,永远充满活力,这也许正是他中学阶段失学后刻苦自学的收益。 王守觉,半导体与信息科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6年生于上海,1949年同济大学毕业,1955年成为上海市劳模,全国先进工作者,1956年调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1960年半导体研究所成立后,历任室主任、副所长、所长等职。现为半导体神经网络实验室负责人,是我国半导体器件与微电子奠基人之一,为研究解决我国发展两弹一星所需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做出过重要贡献。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c5aa6ee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