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震多发使得日本人有“命运无常”的宿命观

时间:2023-02-24 01:31:0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因地震多发使得日本人有“命运无常”的宿命观

20110311 15:12

来源:文教资料 作者:李韬瑾

字号:T|T

433人参与6条评论打印转发



本文摘自《文教资料》2010年第16 作者:李韬瑾 原题为:浅析《方丈记》中的无常观

日本平安末期鸭长明所著《方丈记》,与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吉田兼好的《徒然草》一同被誉为日本古代三大随笔,代表了古代随笔的最高成就。《方丈记》被列入日本初高中学生的必修书目之中,同时也被日本著名作家丸谷才一、评论家三浦雅士、共立女子大学教授鹿岛茂等三位学者评为最想留给千年后日本人的100件美物之一。由此可见,《方丈记》对日本的文学文化,以及日本人的思想等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试通过对鸭长明的一生及其作品《方丈记》的分析,来考察《方丈记》中所蕴含的无常观思想。

一、常观的内涵与日本人的无常观

()无常观及其主要内容

无常一词出自于中国古典与佛经。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诸行无常诸行无常即主张万物流转,常恒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2)“五蕴无常五蕴无常即指宇宙中的一切物质现象包括众生


的身体,以及精神作用生灭变化无常,不会恒长存在。(3)“观思想。空观思想是佛教中的重要思想,佛教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便是对观思想的归纳总结。

()日本人的无常观

日本是个与大陆分离、四面临海的岛国,从远古开始就不断受到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在此自然条件下,日本人产生了自然无常之思想。其后又随着佛教的传入,自然无常思想与佛教中的无常思想相结合,最终形成了日本人独有的无常观思想,即在消极悲哀地感叹世间无常的同时,又不停地在无常中寻求生存。

二、《方丈记》中的无常观之分析

()鸭长明的一生

鸭长明(公元11551216)出生于京都,是京都贺茂御祖神社(下鸭神社)的神官之子,小时候被过继到祖母家,由祖母抚养长大。25岁时,父亲和祖母相继去世。鸭长明在3040岁期间,专心研究和歌和音乐曲调。由于在和歌方面才华出众,他受到后鸟羽先帝的赏识,被任命为和歌所的寄人”(朝廷的一种官衔)后鸟羽先帝还推荐鸭长明出任下鸭神社摄社的神官一职,但无奈遭到同族的反对而希望落空。个人家庭、仕途等的不如意,以及所处社会的动荡不安,等等,促使鸭长明在50岁时遁世出家,隐居在方丈庵中,并写下了回忆其人生际遇的随笔《方丈记》。

()《方丈记》中的无常观思想

《方丈记》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序言,是鸭长明亲历了各种天灾人祸与人生波折后,在方丈庵得出的人生感悟。序言是整篇文章的中心,而序言部分所蕴含的无常观思想,可视为整个作品的主轴。在序言的开头,鸭长明如此感叹道:川水流淌不绝,但绝非源头之水。水中的水泡时而消失时而聚集,却不曾长久不变。世间的人们及其栖身之所,也如同水泡一样变化无常。

流水,以及流水形成的水泡都是瞬息变幻的,鸭长明却将世间的人们和他们的栖身之所比作流水,以及流水形成的水泡,意在指出世间的人们及其居所如同流水及水泡一般瞬息变幻,不会永恒不变。文中鸭长明还如此写道:房屋及其主人,()无异于牵牛花及其上面的露珠。时而露珠落下花残留,但残花不待朝日时;时而露珠还在花已败,但不到黄昏珠已落。他将房屋比作牵牛花,把房屋的主人比作花上的露珠,实指房屋和房屋的主人的命运也同花和露珠一样,都不会长久不变,更不会长存。序言中无处不流露出否定现世、消极的世界观,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强烈悲哀情绪。

第二部分中鸭长明按时间顺序详细记载了其亲身经历的各种天灾人祸,即《安元大火》、《治承飓风》、《迁都福原》、《养和饥馑》及《元历大地震》。在《安元大火》一篇中,鸭长明讲述了安元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c5c20bef121dd36a32d827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