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发展——读《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有感

时间:2023-01-31 21:29: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发展——读《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有感

作者:赵章华

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1年第4



赵章华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合肥 230039

要:《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是由安格斯·麦迪森在《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一书的基础上,对中国跨越千年的经济作了一个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国经济历史的发展轨迹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了展望,摒弃了以往各经济著作只从片面的、短期的角度分析中国经济的发展。整本书,以大量数据分析为依据,结合经济理论,以史实说话。本文在总结了整本书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其做了一些简单的分析及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中国经济 数据 历史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72201108-0005-02

安格斯·麦迪森是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心的荣誉退休教授。他曾在19531978年间担任OECDOEECOECD的前身)多个高级职务。他也是巴西、加纳、希腊、墨西哥和巴基斯坦等国家政府的经济顾问。他迄今在国际经济比较和各国经济长期增长表现的领域发表了20多本专著,并且建立了世界性的研究网络。他被公认为是当代最伟大的经济历史数据的考证和分析专家。安格斯·麦迪森又被称作是世界和中国经济发展历史轨迹的“考古学家”和未来发展的“预言家”。

《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是由安格斯·麦迪森于2007年在第一版《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一书的基础上,对中国经济史做了一个从定量和经济理论上的分析的著作。不仅对中国经济过去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轨迹做出了详实、定量、可比较的分析,同时对中国2003-2030年的经济发展以及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做出了展望。

在《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一书中,安格斯·麦迪森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来写的。前三部分主要是回顾分析中国千年的经济发展轨迹,对中国经济发展历史轨迹的深入“考古”。最后一部分是在前三部分的基础上,在数据的分析上,对中国2003-2030年的经济发展进行的展望和“预言”。从时间跨度上来说,四个部分分别从四个不同的时间段对中国经济进行了定量描述和理论分析:公元960-1820年间;公元1820-1949年间;1949新中国成立-2005年间;2003-2030年间。第一章针对第一个时间阶段:公元960-1820年间描述了中华帝国的集约与粗放式增长。在这一章中,作者首先考察了帝国时代的行政管理体系,从本质上探讨官僚行政管理体系是如何推动农业发展的同时,却抑制了其他方面的发展,以及它的制度架构如何限制了资本主义式企业的发展,减少了国际贸易和知识交流的机会。然后更为详实地讨论了支持宋朝集约式经济发展观点的论据,分析了中国农业的制度和技术方面的特征,以及它适应人口大幅度增长的能力,讨论了农村家庭的非农业生产活动和城市经济的表现。这一阶段,在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中国人均收入提高了1/3,从13世纪到18世纪,现有关于农业和城市人口方面的证据,并没有标明中国的人均收入有着显著的提高,但是,中国确实能在人口增4倍的情况下保持人均收入的长期稳定。第二章针对第二个时间段:1820-1949年间,中国在内忧外患之下,经济开始急速衰退,最终导致帝国体制的瓦解,在经历了12年的军阀混战失


去中央政府控制的内战时期后,国民党政府并没有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实质性的改变。1937年至1949年,经历了抗日战争与中国内战,1949101日,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阶段,中国近两千年的世界最大经济体的位置在19世纪90年代被美国所取代。数据显示,1820年到1952年,中国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从1/3下降到了1/20,在1820年中国GDP是日本的11倍,欧洲的1.24倍,美国的18倍,到了1952年,中国的GDP却只有日本的1.5倍,只有欧洲及美国的1/5。在日本人均收入提高了3倍,欧洲提高了4倍,美国提高了8倍的情况下,中国人均收入却出现了下降,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这一时期的人口也从占世界人口的2/5降到只占世界总人口的1/5。第三章主要针对第三阶段:1949-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做了系统的分析。这一阶段,作者以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作为分界点,将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分为两部分进行分析。作者将1978年前的阶段称之为“毛泽东时代”,在这一阶段,经历战争之后中国百废待兴,经济增长出现了明显的加速,GDP增长了2倍,人均实际产出增长了82%,劳动生产率增长了58%,经济结构也出现了转变,1952年工业在GDP中所占的份额相当于农业的1/7,到1978年时,它几乎等于农业的份额。但是期间发生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大大的降低了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的效果。到1978年,中国占世界GDP的比重为4.9%,人均GDP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2.1%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在1978-2003年的25年间,中国的GDP增长了将近7倍,劳动生产率增长了4倍,人均实际收入提高了将近5倍。每年6.6%的人均实际GDP增长,大大快于美国和西欧1.8%的增长速度,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使这个时期的中国经济实现了比以往任何时期要快得多的增长。在经济总量上,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GDP中的份额从4.9%增长到15.1%。麦迪森总结认为,中国在改革期间在经济上取得卓越的成绩的原因有:1)农业改革先行,2)保持了国家完整统一,3)海外华人的投资,4)起点低的后发优势,5计划生育控制了人口出生率,6)防止了俄罗斯那样的恶性通胀,7)没有像俄罗斯那样通过大规模廉价出售国有资产、创造超级富豪的方法来推进私有化,而是让非国有企业发展来自然取代国有企业,8)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第四章主要是对2003-2030年的中国与世界经济进行展望,并提出其中的问题与前景。在这部分,麦迪森预言中国可能在2015年前后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它的GDP水平可能会在2030年时达到世界总量的1/4,其人均收入水平会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1/32003-2030年中国的人均收入会以平均每年4.5%的速度增长,而世界人均GDP将以每年2.2%的速度增长。虽然中国经济在总量上已经达到了仅次于美国,在未来的发展上也是乐观的,但仍然要认识清楚现阶段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在个人收入上还是较低,在2003年,人均收入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7%,日本的23%,以及韩国的31%。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包括能源与环境问题,地区间的收入不平等,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以及法律制度和私人财产权利。根据麦迪森的研究,在公元10-15世纪早期时,中国的人均收入要高于欧洲,而且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直到其衰落之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所以,这本书揭示了中国在1978年以来的经济改革间所取得的非凡进步,是一个复兴,而不是一个奇迹。

《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从一个新的视角分析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一本既从经济角度,又从历史角度分析中国经济的专著。它跨越了中国千年的经济史,从更广更高的角度整体上分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与以往研究中国经济的著作相比,麦迪森的这本书,摒弃了从片面的、局部的角度分析,而是从一个历史的长期的宏观的角度分析千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从中国本身的千年经济发展中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及规律,同时,从中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中剖析中国经济的发展。这本书的另一特点,也是优于其他经济著作的优点是用数据说话,靠分析解释,用事实证明。这是麦迪森的风格,也是这本书的特点。整本书不仅从经济理论上分析,更运用了国家比较和计量分析的方法,大量的数据和计算的附录占据了本书一半篇幅。用数据分析解释更具有说服力,在数据的选择上,麦迪森更注重其真实性与可信性。在数据的分析上,不仅注重中国本身的纵向比较,比较分析了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总量,经济增量及经济增速的变化,而且还注重中国同美国、日本、苏联及印度等大国之间的经济比较,从横向的角度分析考察中国千年经济的发展变化。


同时,本书中也存在大量的假设和假定,对一些预测性的数字并没有做一个推理的过程,例如,在第四章中,作者提到“根据我们相当谨慎的假定,中国可能在2015年前后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他的GDP水平可能会在2030年时达到世界总量的1//4,其人均收入水平会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1/3。”“我预测世界人均GDP将以2.2%的速度增长”对这些数据的假定和预测,没有从定量的角度去分析预测,缺乏说服力。最后在麦迪森对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分析中,其中一条提到海外华人的投资。个人认为这一条总结的没有说服性,没有从量化的角度去说明有多少华人对中国进行了投资,投资的金额也没有进行定量的搜集分析,仅仅只是从文字上总结,不能说明海外华人对中国经济的投资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原因。同时,我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骄人的成绩,一个重要的因素不能忽略,就是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科技事业的投力度不断增强,科技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支出中对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2006年国家用于科技事业的财政拨款1689亿元,是1980年的26.1倍,年均增长达13.4%。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尖端领域涌现出了一系列有着深远影响的重大成果。在航天科学领域,我国掌握了卫星回收和一箭多星等技术,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成功发射,“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而“嫦娥”一号成功探月之旅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中国航天成功跨入深空探测的新领域。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量子信息领域避错码被国际公认为量子信息领域最令人激动的成果,纳米电子学超高密度信息存储研究获突破性进展,6000米自制水下机器人完成洋底调查任务,每秒峰值运算速度10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曙光4000A系统正式启用,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在生物科学领域,首次完成水稻基因图谱的绘制,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基因绘制图,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经性高频耳聋基因、乳光牙本质Ⅱ型、汉孔角化症等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体细胞克隆羊、转基因试管牛以及重大疾病的基因测序和诊断治疗技术均取得突破性进展。此外,三峡工程成功完成,水库蓄水成功、永久船闸通航、首批发电机组全部投产,许多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记录;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成功解决冻土施工的世界性难题;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成功建成并投入使用;材料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地球系统科学、新能源技术、原子能技术、高能物理等各个新老学科均涌现出了一批在国际上较有影响、意义深远的重大成果。

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有制度上的发展与完善作为基础,也有科学技术上的突飞猛进作为强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M].上海人民出版社.

(责任编辑:邱碧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c646af7cb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0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