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学设计

时间:2024-01-28 14:08: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执教年级:高二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学设计

【选点说明】

《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选自高二选修课本《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苦难的琴弦”,是典型纪录时代苦难的诗歌,表现的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迷茫。这一课是本单元最具代表性的诗歌,本诗表现的忧患意识,流露的忧郁情感,蕴含的时代悲剧性内涵,能产生巨大的情绪冲击力,激起学生的共鸣。

【策略说明】

放在时代大背景来理解诗歌深刻内涵,强调思想性;反复朗读,突出诗歌的音乐美,品味富有弹性与张力的诗歌语言,强调人文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讨论法、诵读法结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老师给以适当的提示和总结,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把表层的问题引入潜层。

【过程设想】

一、创设历史情境导入。

现在是*点零*分的**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一起穿越到1968年的北京。(播放知青“上山下乡”视频)

让我们将时间定格在1968 1218408分。冬天,北京很冷。那个时候年轻帅气的食指还叫郭路生,诗人坐着开往山西的列车即将离开北京。去的地方,是一个听起来美丽无比的名字:汾阳杏花村。随着一声长长的汽笛,告别了欢送的锣鼓、告别了喧闹的城市、告别了读书声,告别了流泪的同学、年迈的父母。而这一去,他并不知道是否还有明日的相见。在火车狭小的空间里,诗人写下了《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时间是19681220日。

二、诵读理解。

这首诗曾经感动了无数人,隐藏了一代人的迷茫、彷徨和心痛。即使是在今天,每个读到这首诗的人,都会想到那个逐渐远去的时间,都会想到人潮汹涌的北京车站……我们先一起来读一读,初步感受这首诗的情感。

提问:(点评学生朗读)这篇文字被那个时代无数的与大家年龄相仿的青年所铭记,以至于多年后知青们回忆说“郭路生是唯一念诗能把我们念哭的人,一次他朗诵《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当时的两个女生还没听完就跑出厨房,站在黑夜中放声大哭。”你们觉得你们的朗诵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吗?

(教师范读)

要求:在朗读过程中划出诗歌的节奏,标记诗歌的情绪。

合作探究:找一找这首诗打动你的地方,谈一谈这首诗让你想到了什么?我们该怎样来读出情感?

(学生小组讨论发言,穿插理解以下问题)

①第二段“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表达出作者怎样的心理?第四段中又说“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作者是怎么明白的?而又明白了到底是什么事情呢?

明确:“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表达出作者在狂热后的一种迷茫,火车站的汹涌人潮裹挟着作者上了火车,但是要去到哪里,去的地方是怎样的,这意味着什么,作者茫然无知。因此有了一种惶恐,才会“吃惊的望着窗外”。而当火车开动的这一瞬,作者被将要离开故乡,母亲的悲伤所刺痛,疼痛后才明白,原来自己要离开故乡与亲人,离开自己原先的生活,

1


执教年级:高二

将要面对的是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与事。

②诗中的意象“针线”“风筝”应该怎么理解?在这个意象之下诗人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化用了唐朝的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意境。从古至今只要离家就会想到母亲,“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所表现的正是文学中源远流长的对母爱的眷恋,在这种普通而强烈的人性情感面前,社会制造的所有神话都褪去了绚烂的光彩,战天斗地,挥洒青春,青山碧血在母爱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离别的酸楚被无限的放大。诗人为一代青年在口号的热情与茫然中找回了情感。因此要读出一种离别的眷恋与酸楚。诗歌能让你感动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些人性的共鸣之处。

③作者为什么要重复使用”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一时间与地点?

明确:这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转折点,同时还是诗歌情感的触发点。它是一次列车的始发时刻。在这个时刻,这些和大家差不多大的孩子们,昨天还在校园里,在家庭的怀抱里无忧无虑地生活,今天却要告别亲友,远离家乡,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独立生活。从这一时刻开始,他们的命运开始改变,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改变千万人命运的时间与地点。它给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刺激,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憧憬、迷惘或依恋,像按钮一样,被这个时间地点所激发而喷薄而出。要读出一种凝重与隐藏着的场面的激动。

④最后一段中“抓”子很抢眼,作者为什么“抓”,抓什么?你能形容一下作者的这种精神状态吗?应该如何表现?

明确:诗歌结尾处,诗人拼命地用手一抓,抓住了一件自己也不知道叫什么的东西。知青的上山下乡有着一种远离主流、走向边缘的深层命运,每个人都无力摆脱。当作者明白自己不可挽回的要离开的时候,离开亲人、离开故乡、离开自己对命运的把握。诗人想抓住故乡、亲人、命运。我们似乎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模糊的脸,因此,要表现出急切、悲伤和失落。

小结:诗歌是时代的镜子,我们从诗中读到了诗人情感的一种变化,四点零八分,这是一列火车离开的时间,四点零八分,这是一个时代沉重的时刻。四点零八分,这是一群青年人生的转折。

三、对比分析。

其实,诗人食指在上山下乡运动中写下的离别诗不只这一首。诗人回忆说,当年在送几位朋友离开北京去上山下乡时也写过一首,诗是这样的:

不是带走思恋和痴情的白帆渐渐远逝/也不是普通列车满载旅客奔送关东/是时代的列车向着光辉的未来前进/是党的血液沿着钢铁的动脉奔腾

所以不该也不能用眼泪为你们送行/而应该鼓起一阵又一阵的掌声/因为这是鼓励一个初步的儿童/迈开步伐走向光辉壮丽的前程。

——《送北大荒的战友》

应该说这首诗更像那个时代所流行的主流的诗歌,《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是一首不能公开发表却在知青间不断流传的底下诗歌。为什么当这个特殊时期过去了以后,两首同样反映真实情感的诗歌,《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由地下升到地上被一代青年所铭记,而《送北大荒战友》却沉入地下,黯然失色了呢?两首诗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感受)

教师从三个角度总结:①诗歌的写作角度:课文由自己的内心感受出发,本诗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出发。(自我内心的感受更加引人共鸣)②诗歌的表现内容:课文是写自己离开家乡亲人的内心感受,本诗写的是参加上山下乡的青年出发时的整体场面。(内心感受更容易被读者感知)③诗歌的情感基调:课文写的是茫然离开家乡亲人的悲伤无措,本诗写的是参加上山下乡的兴奋激动。兴奋激动是属于时代的情绪而离家的悲伤更贴近个人内心真实)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c73d1731d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0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