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唐诗宋词意象的典型类型 作者:韩慧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5年第7期 江苏省射阳县高级巾学 韩慧 【摘要】 意象是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有着自身的历史发展脉络。尤其唐宋时期,意象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发展,其中典型的酒、月、山等意象,作为一个时代众多作家的内心观照物,映射出的不仅是他们自己的内心意趣,更是华夏民族共同的文化情感体验。 【关键词】 唐诗 宋词 意象 类型 意象是一个古老的文学及美学概念,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作为诗歌生命和灵魂的意象,常被诗人赋予某些特定的内涵来传达中国诗人独特的情感世界和审美情趣,起到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意象的含义及其发展历史 最早提到“意”与“象”的是《周易·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以尽其言”。至东汉,王充在《论衡·乱龙篇》中,最早将“意象”作为一个词语提出来,而真正把意象引入文学理论并赋予其审美内涵的是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中有云:“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将“隐”和“秀”并举为最优秀的表现手法。“秀”就是篇中的名句,而“隐”就是意象。这是“意象”一词第一次被运用于艺术创作之中,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理论中“意象”的真正发端。 南北朝时梁人钟嵘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可以看作是对意象内涵的初步认同。 到明代,才出现与我们所说的意象概念相一致的言论。李东阳说:“意象具足,始为难得。”何景明说:“意象应日合,意象乖日离。”“意之象”就是诗人之意所用来寄托的物象,“意象”就是意和象。 意象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文学术语,自此真正形成。 二、唐诗宋词意象的典型代表 唐诗宋词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顶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意象素材。如活跃于许多唐诗宋词作家笔下的“酒”“月”“山”等典型意象,不仅融铸作者乃至中华民族的全体记忆与情感志趣,更体现了整个族群的审美倾向。 1.“酒”意象 “酒”变成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国古代所独有的。许多文人墨客在创作时以酒助兴,拿酒入诗入词,让自己的生命力和个性在酒中充分的释放,在诗中尽情的张扬。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辞倒”(唐·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抒写了友人相聚开怀畅饮的喜悦情状,“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李白)、“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呈现出的是生命活力的光泽和喜悦的人生状态;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王维)是青春时代少年游侠的豪饮,放荡不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表达了人们对美满团圆的追求和愿望。 更多的酒是和愁绪连在一起的,正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这是离别的酒,前路渺茫,愁绪在胸。“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这是思乡的酒,家园迢迢,感叹唏嘘。“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李商隐),“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这是壮志难酬的酒,生不逢时,有志难伸。 一杯酒,还可见证时光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李白),盛唐的美酒,洋溢着唐帝国自信乐观的民族豪情;“细草翻惊雁,残花伴醉人”(李商隐),晚唐的残酒,流露出乱世人低迷彷徨、醉生梦死的悲哀。 2.“月”意象 月文化源远流长,由“嫦娥奔月”的民问传说到传统的赏月习俗。赏月赋诗唱和,更是文人雅士的交游活动之一。作为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最早,使用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月的意蕴十分丰富。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最多。 古往今来,明月高悬。月的永恒让情感丰富的诗人们不停思考人生,感慨自然的永恒,人生的苦短。如“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 执著的月亮始终如一的照耀着过去,也照耀着现在和未来,她就像历史的见证人,亘古不变,周而复始的讲述着过去的一切。于是咏史怀古诗中便不可避免的涌现出月亮的影子。“山围故围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借多情的明月怀古讽今,抒发自己对唐王朝盛世的怀念,对江河日下现实的慨叹。 3.“山”意象 山最初给人的就是博大而主风雨的神秘,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尽庐山的变化多姿;“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毫不吝啬表达对敬亭山的钟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借泰山的雄伟,抒写心胸气魄,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山的高高矗立、万古长存往往成为王朝兴替、人事代谢的见证。“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在《西塞山怀古》中将自然的永恒和人世的沧桑作比,突出了怀古伤今的主题。“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在《金陵怀古》中突出了物是人非的虚无感。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山的这种属性被人们拿来和世俗的人性作对照,成为一种道德高尚的人格象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闲适隐逸生活情趣的体现。唐代的山水田同诗专门描写隐逸生活,如王维的山水诗,清新自然,“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创造了一种空明境界与宁静之美,蕴含了禅理禅趣。 诗词作家以文字为媒介,将创作中融铸了自己情感倾向的意象以多种表现传达给读者,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就能让我们穿越时空,与古代诗人们面对面地交流,共话“巴山夜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ceea63d56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