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画之祖王维画风浅谈及画作赏析

时间:2023-12-14 13:24: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南画之祖王维画风浅谈及画作赏析

关键词:南画之祖 破墨山水 禅宗精神 雪溪图 辋川图 正文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著名诗人,亦工书画。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他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其诗大多为表现山水田园之作,在对自然美景地描绘中,流露出生活中闲适恬静的情趣。。不仅如此,王维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他开创了水墨山水画派,被后人尊其为南画之祖。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山水画可能同时受到吴道子与李思训的影响。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评之其画山水松石,踪似吴生,而风致标格特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也说他笔力雄伟,吴道子的笔法也以雄壮见称。这都可视作他承受吴道子画风的证据。画史上又载王维画皆如刻画其工谨细丽之处,显然又有与李思训相近之处。但总的来说,王维的画风显然更加倾向于前者。

王维在画史上的重大影响是他的破墨山水所谓破墨即以墨加水调成浓淡不同的层次,用以渲染,代替青绿设色。以大小李将军为代表的青绿山水是从从六朝的青绿山水画法中继承而来并完善的,而水墨渲染则启发了此后皴法的出现。经过了唐代的发展成熟,到了宋代,山水绘画达到顶峰。因为王维的山水画笔意清润,诗画合一,与当时的文人意趣不谋而合。于是开始备受推崇。至明末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说,更是把王维尊为南宗始祖。应该说,王维对后世文人画的影响,并不在于他的艺术成就,而在于他的艺术思想。王维是唐代山水画家中诗名最大又通禅理的一个,而王维半官半隐的身份,更成为了后世画家的理想典范,正是这种共同的思想基础,造就了王维画作在后世画家心目中的广泛共鸣。

王维很强调自然两字,自然中取情境,自然中取乐趣,心中之意也是自然,王维的意境就是为自然而生的。他的诗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自然流露出了一种平日生活中的自然之美。在绘画方面,他不是写实派,却强烈地具有自然之美。其《雪溪图》中对房舍、人物、船篷等景色的勾勒均不甚确切,但整幅画作却表现出一种白雪之下朦胧的自然美。 水墨作画,讲究的是神韵的勾勒,而不是实际物象的写实。同样一座山,用几笔勾勒出它的神韵,中间适当留下大量空白,效果大于吃力地去画一草一木。同样的秋天景色,展示出鸿秋水,芦岛沙汀,把真实的物体藏于意境中,胜于对秋风落叶的单纯写实。

从王维的绘画理论文章《山水论》和《山水决》里,我们可以看出他讲究画作中蕴含淡泊态度与豁达的禅宗精神,是宗教与审美的自然融合。佛教禅宗主张的淡泊宁静、顺应自然,符合古代知识分子受社会挤压的苦闷心智及恬淡地顺应自然的人生观。

总的来说,其画作运用直觉、暗示、联想、顿悟、感应等手段来营造自然的清幽、静谧、肃穆的诗意境界。而其所创的破墨山水,实为后代文人画之先河。

雪溪图

全图描绘了一幅雪中宁静深远的溪边乡村景象。 图画从左下方开始,一座堆满积雪的木拱桥把观者引入一个冰雪天地。江畔和山脚下的房舍门窗紧闭,田间阡陌不见人烟,初步渲染了冬雪乍晴、气象萧瑟下一片无声空寂的气氛。接着是一条溪水,横卧在画卷中部,水平如镜,波澜不兴,其上隐约可见一艘渔船,在江中显得孤寂万千。远处河对岸雪坡、树木、房舍等平卧于溪水之上,掩映于茫茫白雪之中,使画面更加深远。

纵观全图,近中远景的构图一眼便知,景物错落有致。用墨色染溪水,映衬出两岸的白雪。对景物形态不甚确切勾勒,表现出了一种白雪之下朦胧的自然美,使观者沉浸在一片宁寂的


山水境界之中。 辋川图

图中是王维晚年的隐居之所——辋川。

画面中群山环抱,树林掩映,亭台楼榭,古朴端庄。同《雪溪图》类似,画作依然是从左下角开始,一叶舟楫的驶入似乎预示着访客的来临。画面主体辋川别居坐落在山水环绕之中,直接给人一种超然的隐逸之感。居所左右对称,富有传统古典建筑的美感。其中三三两两的树木点缀其中,淡化了建筑给人的庄严感。最后,远山环绕,给人一种与世隔绝的淡薄于宁静。

整幅画描绘出一所山水环绕中的隐逸别居,呈现出淡泊超尘的意境, 给人精神上的陶冶和身心上的审美愉悦。 伏生授经图

图画描绘的是儒者伏生在经历秦朝焚书坑儒之时,《尚书》藏于墙中,直至汉初将书取出,向汉朝宫廷派来的学者讲述《尚书》经文的情景。

画面中伏生坐态自然,神态专注,勾勒出他讲经时沉浸其中的情景。他略微枯槁的手臂仿佛在诉说着他经历过的焚书坑儒的黑暗时代。其双手一手执卷,一手作五指并拢状态,眼神聚于画面之外,勾勒出了其声情并茂的讲经过程。他手中的经卷、手臂下的案桌以及坐下的蒲团线条柔和,形制规整。

整图的勾画并不符合透视原理,然而通过对伏生的面部及肢体的表现,刻画出了伏生讲经时声情并茂的神态。

日本美术史学家 大村西崖评价此画为画法高雅,真令人仿佛有与万辋山水相接之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d0be870a417866fb84a8e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