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拉康的欲望理论解读《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身份认同

时间:2022-04-15 01:24:2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李

(天津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191

[ ]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讲述了一个七岁小女孩进入奇境后一系列的离奇经历。对这个恍若真实的荒诞奇境,爱丽丝经历了从自我身份的迷失焦虑到寻求认同,直至最后对荒诞反抗的过程。本文从拉康的欲望理论解读爱丽丝寻求他者的认同及与之相对的抗衡他者的欲望过程。

[关键词] 爱丽丝;拉康;欲望理论;他者;认同;抗衡

中图分类号: I 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10-0072-02 一、引言

刘易斯·卡罗尔发表的两部爱丽丝小说不仅是儿童文学的经典,也是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作。1865年出版的第一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Alice in the Wonderland)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他塑造的7岁主人公爱丽丝的形象已成为英国儿童文学中的经典人物形象。本文拟从哲学的角度,从拉康的欲望理论出发,解读《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主人公的身份认同。 二、拉康的欲望理论 (一)欲望的层次论

拉康的欲望层次分为需要、要求和欲望三个层次。需要和要求视为现象学范畴,而欲望则视为本体论范畴,它们之间是互相交接的。需要存在于实在界,也就是六个月前的前镜像阶段,要求产生于镜像阶段,欲望发展于象征阶段。但其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需要、要求和欲望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需要是个体的,而要求则上升为主体和他者之间相互反馈的交往行动。欲望处在要求与需要分离的地方,也就是要求与需要的裂缝处。欲望的本体相当于柏拉图的理式,欲望的实现过程或者需求的对象也永远与本体之间有着隔膜。欲望的表达也试图去呈现欲望本身,但欲望的本体和欲望表达之间总隔着一堵墙。 (二)欲望他者的欲望

拉康认为,主体在镜像阶段形成自我意识,并达到一种主体与镜中之物合流归一的状态,但并没有确立自我。这是因为,欲望的对象本身不是物(镜中之我仍是一种物存在)而是一种主体间性关系,也就是指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孩子在看到镜中的自我的同时,也看到了镜中的他者,长大之后,又看到了镜子外面乃至整个大社会中的他者。人们在他者中确立自我,也在自我中确立他人。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自我认识到与他者的不同,从而产生内心矛盾和焦虑。为了维护自身内心的平衡,自我总是想方设法迫使他者服从自我,趋从自我,从而达到他者与自我的同一;另一方面,自我意识也意识到他者不单只是他者,还代表着强大的大他者,即整个社会。与强大的社会做无谓的抗衡并非稳操胜券的战局,因此自我也意识到屈从自我,约束自我,服从他人,适应社会,从而与他者达到一种认同。“人的欲望是在他者的欲望里得到其意义。这不是因为他者控制着他想要的东西,而是因为他的首要目的是让他者承认他。(雅克·拉康2001278 (三)欲望理论与身份焦虑理论

身份具有双层含义:客观上,它是指社群中个体成员的标识和称谓,如性别、年龄、辈分、职业等;主观上,身份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是指人类社会共同形成的精神文化和道德价值准绳,同时它作为人类心理层次的一种情结,凝结成一种身份认同:即在一定的社会框架下,个体对自我的一种认识——将自己的价值选择和精神追求与某种更有地位、有影响、可以包容自己的价值体系和文化体系相联系,并在这其中获得对自己的身份或角色的自我确认,回答“我是谁”或“我的身份是什么”等问题,从而获得心灵的慰藉。

“认同”一词在哲学中是指同一性,而在社会学中是指人的思想观念上的一致性。人的认同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人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人的这种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依赖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认同。人们在“他者”的文化镜像中寻找自己的影子时,也急于在世界的话


语谱系中寻找自身的身份存在与身份认同,以避免遭遇身份焦虑和身份危机的虚无主义话语。在拉康的欲望理论中,“他者”作为与自我对立的形象,在解构自我的同时又建构自我,在消散身份的同时又重构身份。他者正是在昭示自我缺失与身份焦虑中构建主体,从而引导着主体的欲望和命运。

三、与他者的融合,寻求自我身份认同的欲望

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爱丽丝掉进兔子洞之后,为进入门外诱人的花园,前后经历了多次身形的变化。在此过程之中,爱丽丝不断地被“我是谁”这个在哲学史上回响了数千年的问题困扰。爱丽丝在经过第一次变小和随后的变大后见到了小白兔,她自言自语道:“让我想想:早上起来时是不是还是我自己。我想起来了,早晨就觉得有点不对头。但是,我要是变得不是自己的话,那我又是谁呢,唉!这可真是个谜啊!”面对毛毛虫“你是谁”的提问,爱丽丝回答说:“我——眼下很难说,先生——至少今天起床时我还知道自己是谁的,可从打那之后,我就变来变去好几回。”对于鸽子的误认,爱丽丝生气地反驳道:“告诉你,我可不是蛇!我是一个——我是一个——我——我是一个小姑娘。当假海龟要求爱丽丝讲讲自己的来历时,爱丽丝胆怯地说:“咱们不必从昨天开始,因为从那以后,我已经变成另一个人啦!”„„身形的反复变化以及梦境下的新环境,即拉康理论下的“大他者”,使得爱丽丝对于自我身份产生了怀疑。同时,自我怀疑和他者的误解构成的困窘的环境和威胁使得潜藏在爱丽丝内心深处的这种对自身身份的难言焦虑得到凸显。焦虑和欲望是一对孪生兄弟,焦虑因欲望而产生,欲望也就决定了焦虑。爱丽丝此时扮演的是一个唯恐身份缺失的焦虑者,她渴望自己拥有正常的身形,渴望得到周围人对自己身份的认同。

在这种欲望下她努力与奇境中的这个“社会”融合,试图消除内心的焦虑。在竞选式赛跑之后,当渡渡鸟要求爱丽丝接受一枚精致的顶针时,尽管爱丽丝认为整件事情都非常荒唐,可是动物们看上去都那么一本正经,她也不敢笑,一时又想不出有什么话要说,只好鞠了个躬,尽可能摆出一脸庄重的表情,接过了顶针。当大白兔误将爱丽丝当成自己的仆人玛丽安,要求她跑回家拿一双手套和一把扇子来时,爱丽丝并没有当即反驳,向对方辩解自己不是玛丽安,而是顾不得解释它认错了人,就赶快朝它指的方向跑去了。尽管爱丽丝自己觉得听从动物的命令不可思议,却还是听从大白兔的使唤。当发现公爵夫人的宝宝竟然是一头猪时,爱丽丝已不觉得这是一件荒谬的事情,甚至是将人类的宝宝和猪宝宝相比较。而面对柴郡猫的提问:“那个小孩变成什么了?”爱丽丝平静地回答:“变成一只猪了。在这个奇幻的梦境中,尽管荒诞,但在自我身份受到质疑时,爱丽丝努力使自己融合在这个“大他者”的充满荒诞色彩的“社会”中,在他者的文化镜像中寻找自己的影子,同时在他者的话语谱系中寻找自身的身份存在与身份认同,因此爱丽丝适时地屈从自我,适应他者,从而与他者达到一种认同。

四、与他者的反抗,设法使他者服从自我的欲望

经历了试图与他者融合以求得自我身份认同阶段,爱丽丝走进了另一欲望:与他者的反抗,设法使他者服从自我。在进入充满诱惑力的花园之后,所有人都害怕残暴独裁,喜欢砍人脑袋的红桃皇后,面对红桃皇后的“砍头命令”爱丽丝勇敢地顶撞了红桃皇后,并把红桃皇后企图砍掉的三个工匠藏了起来。在爱丽丝的证词这一最后章节中,面对法院审判红桃杰克,红桃皇后坚持要先判刑再审判,爱丽丝大声反抗:“胡说八道,先定罪,算怎么回事!。红桃皇后让她住嘴,她却毫不示弱:“我偏不!“谁在乎你们?你们只不过是一副纸牌! 从拉康的欲望理论分析,当自我认识与他者不同,便会产生内心矛盾和焦虑。为了维护自身内心的平衡,自我总是会想方设法迫使他者服从自我,趋从自我,从而达到他者与自我的同一。爱丽丝此时采取的是与他者的抗衡,此时的他者区别于拉康欲望理论中的“欲望他人的欲望”在爱丽丝的心中,真正的欲望是正常社会下的他者的欲望,而面对这个虚幻的荒诞意义上的“他者”爱丽丝迫使这个荒诞的他者屈从自己,从而实现自我的欲望。也正是通过这


种抗衡,实现了儿童童话《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看似真实的荒诞想象。 五、小结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作为卡罗尔的成名代表作,通过对爱丽丝这一角色的塑造,阐释了爱丽丝想要融入他者寻求自我认同的欲望以及面对这个荒诞的他者想要抗衡的欲望,成功地创造了一部耐人深思的儿童巨作。在拉康的欲望理论中,自我意识的确立过程不过是被一个个无言的小他者组成的社会这个强大的他者迫使的过程,欲望的形成过程不过是对社会他者的趋势与认同、是他者意识欲望在自我身上的影响甚至欺凌的过程。爱丽丝融入他者的过程体现了她寻求自我身份、趋同于他者的欲望,然而奇境本身的荒诞性决定了他者的荒诞性和不可取性,爱丽丝这种寻求他者欲望的欲望注定是不可取的,她的抗衡充分证明了一点,从而,最终依然还是回归了欲望的无法实现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dc4f10b700abb68a882fbb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