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仰望杜甫 作者:李秋林 来源:《成才之路》2008年第17期 杜甫是一位要让人为之多捧同情之泪的痛苦诗人,他一生的大半是在安史之乱的战乱频仍中度过的。将近三十年的时间,他携妻带子,颠沛流离,四处漂泊。为了生计,他不得不低下他那高贵的头,不愿做的事得做,不想说的话得说,他忍辱负重,委曲求全。然而,就在这样的艰难困苦中,他用自己的心血谱写出一曲曲“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北征》《兵车行》等伟大的歌,他是真正的人民诗人。 痛苦的诗人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公元760年春,漂泊的杜甫在亲友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八月,大风破屋,大雨接踵而至,诗人在无比痛苦之中写下这首诗。 诗歌一、二节,秋风卷去房顶的茅草,儿童把落在地上的茅草抱走,诗人焦灼而又无可奈何,无比痛苦。第一节五句都押开口呼的平声韵,“号”、“茅”、“郊”、“梢”、“坳”五个韵脚,仿佛传出秋风的怒号声。第二节则句句以仄声收束,可见诗人在孩童抱茅而去时焦急愤懑之状和倚杖喘息之态。如果不是困穷到极点,又怎么会为秋风卷茅、儿童把不值几个钱的茅草抱走而心急如焚呢?真是“不为困穷宁有此”啊!前两节均为五句,都是不偶的单部句,这在杜诗中是很少见的,杜甫的诗最讲对称和音律的和谐。但细味全诗,我们不难发现,这是诗人有意为之的,唯其用了这种参差的句法,才能更准确地表现出诗人多年漂泊、年迈多病,从而连话也说不囫囵的痛苦情状。 第三节押入声韵,入声韵的特点是压抑。而入声声短而急促,听起来有一种急促闭塞的顿挫感。这样的音韵特点是和这一节的内容情感一致的。屋破又遭连夜雨,屋内雨脚如麻,连绵不断,到处都是湿漉漉的,多年仅有的一床破被像铁那样冰冷,又被小儿蹬破了。其凄惨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e8943fd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1d.html